《大学俄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
****0001/
****0002 |
课程名称 |
大学俄语 |
开设学期 |
第1、2学期 |
课程类别 |
公共必修课 |
总学时 |
96学时 |
学分 |
6学分 |
适用专业 |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 |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在非外语专业学生在高中学习俄语及相关课程,了解俄语语言文化理论知识、掌握俄语发音、书写以及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本门课以俄语人才培养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系统讲述俄语语言知识和俄罗斯文化国情知识。
本课程面向非外语专业对口工作岗位,为学生在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备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俄语基础。
(二)课程任务
本门课以生活和职场交际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习俄语和应用俄语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开阔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俄语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培养能够实现中俄跨文化交际人才为主线,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国家行业标准、职业需求岗位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课程体系,突出新思想、新知识,培养懂俄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门课程引导学生建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跨文化交际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俄语,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能动学习,逐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
语音
不经准备,能朗读与所学课文近似的语言材料,能按语段连读,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词汇
领会式掌握约3800个单词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800个左右,并具有运用基本构词法规则识别生词的能力。
语法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语法表所规定的基本语法知识,具有在语篇水平上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
听的能力
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60-70词的简短语言材料,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率70%为合格。
说的能力
能就课文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简短的问答,能就熟悉的题材和情景进行简短会话。稍加准备,能复述所读的内容。
阅读能力
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题材的文章,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词,准确率70%以上为合格。
写作能力
能就熟悉的话题和给定的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80-100词的短文,内容连贯,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翻译能力
能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俄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个俄语单词。能将一般的汉语译成俄语,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素质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的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具有坚韧、认真和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具有责任心和进取心,促进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4.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总体结构
本课程遵循“学用一体”和“文化交流”的教学理念,实施模块化教学(见下图)。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俄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习得的语言技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信息、观点、情感,进行有效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的能力。
第二,注重多元文化交流,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俄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扩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俄语传播中国文化。
第三,注重学生语言思维提升。学生在系统学习和使用俄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和理解俄语本族语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提升自身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与创新性。
第四,融入职业岗位需求要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完善能力,做好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自主、有效地开展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
(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讲解,以声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
2.互动式教学。给学生创设提问环节:一是由学生提问,然后鼓励其他同学自愿帮助解答,最后由教师评述;二是由教师设置问题,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点评。
3.任务驱动式教学。某些章节可以由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制作文档,各组派代表上台演示,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评述。
4.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教学是围绕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单元项目任务,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
(二)课程组织形式说明
本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主要采用以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将各类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课上讲解并讨论,课下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料完善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六、学生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内容
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从课前教学资料预习、课中出勤、课堂参与程度、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终结性评价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卷面以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翻译等为考核题型。
(二)考核要求
1.考核评价标准紧扣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思政素养、俄语语言理论知识、俄语技能三个方面。
2.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由教师单独、师生合作、生生互评构成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3.考核评价方式:本课程教学评价以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的教学数据为依据,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占比40%,终结性评价占比60%。
七、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组织
1.课程设计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俄语进行有效沟通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课程以提高学生俄语关键能力为中心,分模块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课程设计遵循“”学用一体”和“文化交流”的教学理念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跨文化交际理念。
第二,学习俄语语言文化理论知识和俄罗斯文化国情知识,以此为基础搭建知识框架。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俄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习得的语言技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信息、观点、情感,进行有效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的能力。
第四,俄语关键能力为教学中心。通过本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多渠道,多角度的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增补俄语语言材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思政浸润路径
第一,营造课堂氛围,打造具有思想道德的俄语课堂。制定课堂规则,严肃上课纪律,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营造认真严谨、好学求是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第二,挖掘教材内容,增选恰当的学习材料,详细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补充,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思维,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较高政治觉悟、较强文化素养,强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三)课程教学资源
教材的选用
课程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系列《大学俄语》(新版)第一册。
数智化教学资源:
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初级俄语实践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