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俄语》高职高专类教学大纲
一、 教材选用
本教材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和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共同编写,供中国高校四年制或三年制俄语专业使用,共七册。本着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差,只能讲全套教材七册的前四册。《大学俄语》综合教程第一册,前九课是字母和课文,十课到二十三课主要以讲解课文为主,另有:泛读教程和教学参考书。精读和听说部分有光盘,课文的95%是俄罗斯文章并且词汇和文章是分门别类的,这样就避免了中国式俄语教学。第二、三、四册,每课10单元。精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共包括:生词,同根词,词汇工作,词汇练习,语法,课文注释,课文练习,语法练习,作文等部分。泛读教程供学生认识俄罗斯大有益处,并能提供词汇量。每篇精读配三篇泛读文章。
二、 教学目标
《大学俄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和俄译汉的能力,有初步写作能力。教材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就业的要求。
三、 教学对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本院公共俄语课的学生。
四、 教学要求
《大学俄语》第一阶段复习恢复,第二阶段提高:
(一)、根据学生入学水平的不同,复习恢复阶段的课,学时为一学期,而后是提高阶段。复习恢复达到高考前水平。
(二)、提高阶段
1) 语音
不经准备,能朗读与所学课文近似的语言材料,能按语段连读,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 词汇
领会式掌握约3800个单词(其中复合式掌握约2500个单词)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含中学应掌握词汇1800个),并具有运用基本构词法规则识别生词的能力。
3) 语法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语法表所规定的基本语法知识,具有在语篇水平上运用知识的能力。(参阅语法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4) 阅读能力
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词,准确率70%以上为合格。
5) 听的能力
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60-70词的简短语言材料,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率70%为合格。
6) 说的能力
能就课文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简短的问答,能就熟悉的题材和情景进行简短会话。稍加准备,能复述所读的内容。
7) 写的能力
能就熟悉的话题和给定的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80-100词的短文,内容连贯,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8) 译的能力
能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俄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个俄语单词。能将一般的汉语译成俄语,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五、 课程设置
《大学俄语》因只学一年,共讲10课,所以前8课时为恢复阶段,后124课时为提高阶段,重点是听、读写与俄译汉,语法。
六、 测试
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测试必须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
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测试命题以所学内容为基本依据,由专门小组负责出题、审题,以密封卷形式集体流水阅卷、集体登分,杜绝阅卷舞弊现象,提高阅卷的管理水平。大学俄语学生必须参加所选俄语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按规定记学分,不及格者补考。
七、大学俄语教学管理
大学俄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俄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俄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文件包括:大学俄语教学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表、考试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学籍/学分管理,教学考核规范、师资授课基本要求等。
2.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评估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院系室领导随堂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工作规范,教师业务考核制度等。
3.进行外语学习环境建设:在着力抓好第一课堂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建设第二课堂,建设校园外语学习和训练环境,尤其是外语口语训练基地,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和提高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由于教学安排的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教学更注重教材上的内容,学生练习俄语的机会有限,加之,我院地处西部,外语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创造和建设一种全方位的、全校性的课外俄语学习环境,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一开始就让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语言学习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课外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语言技能实际运用的训练,把学习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语言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