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有关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与总结
(一)工作回顾
1.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截止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2526人,年招生人数稳定在4500人左右,每年为内蒙古自治区输送应用人才4000人以上,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声誉较高、规模最大的高职类院校。
2.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院现有招生专业54个,涵盖了13个高职专业大类,是自治区专业最全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语文教育、铁道电气化技术等8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为龙头,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等17个院级品牌专业为重点,人文、社会、工学、艺术、管理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院全面推动工学交替、学徒制、订单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工学交替2+1”、“前校后厂、学训交替”“校企融合、项目驱动、能力递进”等为主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院已构建起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教考分离”,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实行课程项目化管理,以精品课、优质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学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发展。近年来,学院已建成院级精品课17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60门,编写教材22本,并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5.实习实训条件持续改善。学院加快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投入1亿余元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室)33个,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8个,校内实训基地总数达228个,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22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2.1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7万元,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01亿元,工位数超4700个,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6.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0人,其中博士34名,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占62%,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58%。近年来,学院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44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组织46名教师下企业锻炼,完成教师培训人数超1000人次。学院积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学院兼职,现有校外兼职教师108人,已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7.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院成立了“呼和浩特马铃薯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化学生物研究所”和“历史文化研究所”四个科研机构,组建高新技术应用科研团队24个,实现了多项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600余篇;国家级课题结题1项,省部级课题71立项、市级课题70立项,到款125万元,横向课题4项,到款额65万元;实现技术转化7项,其中《紫薯花青素提取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成中试阶段生产线,年产值超210万元,被评为教育部高校优秀产学研案例,并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创新,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凝练;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调整,高层次人才较短缺,具有博士学历、和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有待提高,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专业带头人缺乏;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有效度需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条件还没有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办学条件仍需改善。科研工作缺乏重大突破,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发明创造仍是空白。
二、指导思想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以内涵建设为主题,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训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坚持以立德树人、厚德强技为育人根本,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目标与建设内容
(一)总体建设目标
学院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适应自治区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趋势需要,更加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二)具体建设目标与举措
1.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学科专业体系
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及民族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立足学校实际,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群、生物制药工程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群、交通运输专业群、车辆工程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艺术设计学专业群、旅游管理专业群、土建工程类专业群等专业群,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为主,文学、理学、法学、农学、医学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建设自治区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1-2个,重点培育在自治区内具有应用型特色学科1个。
专业总数稳定在50个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万人左右。规划期间,按照确保质量、重点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首批6个升本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本科专业,减少专科专业。
2.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院“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厚德、强技”的育人宗旨,立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方向设置原则,树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展示个性和发展潜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3.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按照“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打破传统观念,在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 “大基础小方向的模块化”弹性学分制课程体系,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自主选修专业方向,建立区域内学分标准、学分互认,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
持续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水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继续开发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到2020年建成优质核心课程3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其中国家级1-2门,自治区级10门;建成教学资源库 1-2 个;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每年每专业递增1-2门,重点建设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在线考核、教学及学习素材等内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15个。
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努力提高教材质量。加强重点专业的教材建设,在选用优质教材的同时,着力开发特色教材。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教材研发队伍,按照职业标准和真实的生产过程组织教材内容。针对岗位技能,重点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30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点的特色教材及课件。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加强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将学生创业项目带入创业基地、园区孵化,使之成为学生创业的实践课堂,为学生提供实现商业创意、锻炼管理实践能力,自我磨练、自我提升、不断创新的宽广平台。开放学院实验实训室和创业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训、小制作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6.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评价考核方式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集中体现专业特色、岗位核心技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到2020年,所有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开发能力本位的考核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立体式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到2020年全部课程实现评价考核方式改革。
7.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学历提升工程,加强兼职教师建设,逐步提高高级职称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以本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搭建应用型人才梯队,加快教学、科研和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应用型学科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完善促进优秀人才和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配套政策,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至202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左右,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稳定在40%左右,“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75%左右。打造18个专业教学团队、25个科研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30名、教学名师20名、骨干教师150名,加强企业特聘专家和社会“能工巧匠”引进,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8.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坚持 “重点突出、兼顾全局、优化配置”的原则,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核心,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制定实训(验)教学本科课程标准,优化实训(验)教学内容,编制实训(验)指导书,规范实训(验)教学考核标准;充实实践教师和实习实训管理教师数量,优化学历、专兼结构,完善创新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和仪器设备投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到 2020年,新建或改建实训(验)室70个,建设应用型技术科研实验室7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5亿元,使教学实践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20000元以上,保证学院实习实训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科研需要。
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的形式,使校内实习实训教师总人数达到440人左右,硕士以上学历实训教师人数达260人左右,占校内实习实训教师总人数比例达60%以上,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占校内实习实训教师总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
构建规范、高效、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精密仪器大型设备管理规定》《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管理规定》等8项规章制度;建立实习实训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实习实训室的管理使用效率;加快内蒙古呼和浩特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做好社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
9. 提高科研能力
坚持产学研互补提高的原则,树立创新和精品意识;以研究所和重点专业实验实训室为依托,以优化学术环境和培育学术队伍为手段,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重点加强应用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重点建设本科专业领域的研究。
规划期内,完成校本课题190项、市级课题52项、自治区级课题60项、国家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30项;发表论文:国家核心期刊52篇、EI收录24篇、SCI收录1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0部;取得专利58项以上,技术转化20项。
10.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深化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评价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顶岗实习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设保障
(一)组织保障
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把学科专业建设列入工作重点,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发展要求出发,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主要任务和目标,并确保落实到位。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狠抓落实,为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二)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学院经费的投入应突出重点,合理分配,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重点、特色学科,积极扶持本科专业发展。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保证建设经费,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三)制度保障
完善和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规划建设实施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规范、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办法,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科学的制度保障。
加强资金使用制度建设,构建更有效的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