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业建设基础
(一)产业背景分析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取得诸多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十二五”期间环境治理的重点是固废、城镇污水、大气污染处理等方面。在固废处理方面,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15年,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10%。在污水处理方面,到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十三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等25项重点工程,在环境治理保护方面,首先要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综合整治;提倡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治理及良好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推进再生水回用,强化污泥处理处置,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75%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组织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开发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识别系统。完成100个农用地和100个建设用地污染治理试点。建设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
环保设备是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市场十分巨大。中国环保设备产品共分为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7大类、523个类别、10000多种产品。其中,大气和水污染处理设备为主要产品,分别占环保产品年总值的40%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环保设备行业的产品结构、性能和质量显著改善,国产环保设备已趋于成熟。其中电除尘和布袋除尘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污水处理领域可全部完成处理工艺设备和配套设备的生产,有些技术设备已打入国际市场;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中,有些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2012年3月2日,工信部公布《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5000亿元;环保装备出口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突破100亿元;形成10个以上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环保装备产业基地,10-20个在行业具有领军作用的大型龙头环保装备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优势环保装备企业。在诸多政策利好下,中国环保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战略任务,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发展理念,积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推进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好成效。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境监管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方面,我区即将开展水、气、固等方面的各项工作。同时“十三五”规划的开展,大大带动了环保行业的发展。
(二)人才需求分析
继国家、省市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继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至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年总产值翻番。从国家、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来看,环保部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因此,在“十三五”期间的环保企业规模和数量都将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大量增加。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行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阶段,第三方环境检测行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环境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5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至少在30%以上,预计到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将达1055亿元,预计在未来几年,检测机构不断布局扩张、并购重组,市场规模将会更大,检测机构发展壮大机会也将更多,需要的人才也将增加2-3倍,更好的为相关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环保设备销售所需销售类、设备安装及技术支持类岗位,对高职人才需求约40人。环保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最多,岗位涉及研发助理类、环境检验类、辅助设计类、施工类、环保设施运营类、管道工程类等,合计170人左右。
根据内蒙古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作为保障京津冀发展的重要协同区域,加之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工作的进行,使我区环保行业进行自检再飞速发展,所需人才就业面向内蒙古全境,一些大型环保企业的业务面向全国,因此,高职人才缺口会继续增大。
(三)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在2005年增设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2016年更名为“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该专业的建立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形式的需求,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名(其中博士2名),占100%,;副高以上职称3人,占38%;专职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6人,占75%。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素质教育贯穿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训交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业建设有大气与水体土壤检测实训室、环境治理实训室、大气与水体检测实训室、35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室);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实习实训的内涵建设。配套了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方法;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实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小组,规划指导和落实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顶岗期间校企双方双重管理的运行机制,保证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相关教师走进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又得到社会的认可。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大多数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二、 专业建设规划
(一) 建设思路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内教发【2013】9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学院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新“院内学仿真、院外顶实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完善科学、长效、过程化、人性化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二) 总体目标
以低碳环保产业飞速发展为契机,以国内外一流环保类专业为标杆,探索培养低碳环保领域面向国际工程教育认真标准的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以导师制项目为驱动,构建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学习效果为目标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办学普遍认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打造专兼结合的一流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契合低碳环保产业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教学、科研、服务”一体、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一流教科研平台;加强与境外院校合作,引进和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合作,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通过4年建设,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全国领先、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
(三) 具体建设内容
1.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
围绕低碳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背景,探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或协同育人中心,培育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小班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研制面向优质就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套;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赛促教”,以信息化大赛为平台,提升教学团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获得省级奖项1项以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发2门微课课程,提升移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虚实结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效果;开展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促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培养;完善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并完善创新成果置换学分制度,获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5项,学生创业比例≧4%;“以赛促学”,完善证书置换学分制度,进一步提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通过率稳定在60%以上;完善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毕业生教学满意度≧90%,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0%。
表5-1 教育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任务 |
分项任务 |
预期成果 |
教育 教学 改革 |
人才培养机制 |
l 与企业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育人中心; l 获1-2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省级项目; l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教学改革 |
l 制定专本衔接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l 完成小班制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调研,撰写小班制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l 信息化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项; l 生均教学改革及研究专项资金≧1,000元。 |
创新创业教育 |
l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 l 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2项; l 学生创业比例≧4%。 |
学生成长与发展 |
l 获取高级以上证书的获取率≧60%; l 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以上奖项1-2项。 |
质量保障体系 |
l 开展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测形成年度评测报告; l 在校生调查报告; l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l 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90%,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0%。 |
表5-2 教学条件建设预期成果
任务 |
分项任务 |
预期成果 |
教学 条件 |
优质教学资源 |
l 教材2部; l 职教平台网络课程1-2门; l 新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2门; l 建设完成2-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l 建设2门微课课程。 |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l 建设省级实训基地1个,生均学年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506.65学时/生; l 专业生均实训设备总值≧13,868元/生。 |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l 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 l 新增2-3家校外实训基地。 |
2.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打造一流教科研水平的教学团队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管理,形成混编教学团队,促进专兼教师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提升;提升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完善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培训机制;完善加强“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培养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教学名师各1名,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和专业影响力。
表5-3 教师发展建设预期成果
任务 |
分项任务 |
预期成果 |
教师 发展 |
激励和约束机制 |
l 建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企业实践锻炼、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的方法; l 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实施办法。 l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下企业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听评课制度、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l 建立适合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兼职教师遴选标准; l 定期组织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能力。 |
专业、学科带头人 |
l 培养教学名师1名。 |
教学团队组建 |
l 完成培养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名; l 培养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1名; l 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20; l 专业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30%; l “双师素质”专业专任教师比例≥90%; l 专任教师人均年企业实践时间≥30天; l 校外兼职教师学年承担b和c类课程教学工作量占比≥45%; l 学年参加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80%; l 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20%等。 l 教学团队有一定的成果。 |
3.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建设一流教学条件
建设基于职教平台的课程8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1-2门、校级2-3门)、教材1部、微课2门,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组建完整的环境工程产学研平台;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选择具有前沿性的低碳技术研发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重点合作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新增2-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
5-4 专业课程建设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完成时间 |
1 |
环境保护设备及其应用 |
班文霞 |
2017.12 |
2 |
环境工程CAD |
李莲华 |
2018.12 |
3 |
水污染控制技术 |
范丽华 |
2018.12 |
4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
郝晓晖 |
2018.12 |
5 |
土壤污染修复与防治 |
张希鸥 |
2019.12 |
6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
高海英 |
2019.12 |
7 |
环境影响评价 |
班文霞 |
2019.12 |
8 |
环境微生物 |
范丽华 |
2019.12 |
9 |
环境分析技术 |
高海英 |
2019.12 |
10 |
环境分析方法 |
赵卉琳 |
2019.12 |
11 |
环境监测 |
班文霞 |
2020.9 |
12 |
化学分离技术 |
萨仁图雅 |
2020.9 |
5-5 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基地 名称 |
预 期 功 能 |
完 成 时 间 |
建设 类型 |
项 目 负责人 |
经费预算 (万元) |
1 |
环境仿真实训室 |
构建各种工艺流程,还能通过仿真操作解决各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016-2020 |
新建 |
赵卉琳 |
90 |
2 |
环境微生物、检验实训室 |
进行微生物检验,构建环境独立检测机构。 |
2016-2019 |
新建 |
范丽华 |
150 |
3 |
环境监测实训室 |
构建气、固、水环境检测,构建环境检测机构 |
2016-2020 |
新建 |
高海英 |
200 |
合计 |
440万元 |
4. 提升平台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
围绕低碳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平台社会服务功能,积极申报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上;企业技术服务合作项目3项以上;申请专利1项以上。同时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积极性,成立义工组织,服务人次达到400人天/年,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的特色服务。
表5-6 社会服务建设预期成果
任务 |
分项任务 |
预期成果 |
社会 服务 |
激励制度建设 |
l 与企业共同成立协同创新中心; l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 |
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科研项目 |
l 国家省市、企业技术服务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企业2-3项。 |
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专利申报 |
l 授权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 |
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特色活动 |
l 为社区提供技术培训、低碳环保教育、有害有毒物质检测及义工服务; l 接纳兄弟院校的师生来专业考察调研活动。 |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教研室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