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内政字[2005]64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内政发〔2007〕119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内政发〔2013〕25号)》,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及首府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和学院办学实际,特制定2015——2020年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彰显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
(一)2014年,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2493人。每年为内蒙古自治区输送人才4000人以上。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声誉较高、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高职类院校。
(二)学院以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语文教育、铁道电气化技术等8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为龙头,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等17个院级品牌专业为重点,形成了人文、社会、工学、艺术、管理等40多个专业综合性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工学交替2+1”、“前校后厂、学训交替”“校企融合、项目驱动、能力递进”等为主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
(四)已经建立起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任选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等几个课程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效显著,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7门,院级精品课程71门。
(五)学院现有专业教师705人,兼职教师182,外籍专家8人;硕士学位286人,博士16人。高级职称273人,正教授33人。现已有1名国家行业名师,自治区级教学名师5名,24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名院级教坛新秀。已建成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院级教学团队12个。已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科研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六)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现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生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截至2014年12月学院教师在各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1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9部,教材101部。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0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4项,完成应用技术研究13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获得政府、企事业单位经费支持2000多万元。
三、目标与建设内容
(一)总体建设目标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适应自治区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与“8337”发展思路相符的专业。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各专业大类均衡发展,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综合水平较高。
五年内,重点发展应用化工、汽车检测维修、铁道交通、网络技术、生物技术、乳品加工、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与“8337”发展思路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
五年内,拟增设高职专业5—10个,使学院高职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设置科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等职业学院。
(二)具体建设目标与内容
1.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院“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下,遵循“校企紧密结合、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产学研联动发展”的原则,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工学结合”、 “订单制”等为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格局。
2.完善学分制课程体系
按照“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针对学生综合素养、职业能力)、应用性(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与创新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灵活性(弹性学制、学生自主学习、兼顾学生兴趣与个性化要求),构建起“大平台、小方向”的弹性学分制课程体系。
3.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
继续开发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3门精品课程。各专业形成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1-2 门国家级特色课程,6-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60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每年每专业递增1-2门,重点建设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在线考核、教学及学习素材等内容。逐步建设各专业教学资源库,五年内达到75个。立足地方和专业特色,编写20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点的特色教材及课件。
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评价考核方式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集中体现专业特色、岗位核心技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期内所有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开发能力本位的考核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至2015年全部课程实现评价考核方式改革。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至202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5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达5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专业教师高级职称人数达到4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五年内,打造18个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再建5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20-30人;教学名师20名,其中自治区级5名,国家级1名;“双师型”骨干教师达到400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95%以上;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增加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比例,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6.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全院所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五年内,购置1亿元的仪器设备,建设25个具有生产能力的综合实训中心、完善181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260个校外实习基地。
8. 提高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产学研互补提高的原则,树立创新和精品意识;以重点专业和研究所为依托,以优化学术环境和培育学术队伍为手段,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重点加强应用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重点建设专业领域的研究。
五年内,完成校本课题100项、市级课题60项、自治区级课题20项、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500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0部、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20项、市级科研奖励达30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10项以上。
9.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适应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以学院为核心、社会及用人单位参与的学生、教师、督导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重视绩效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四、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职业院校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指导并组织学院专业申报、预审及推荐工作;负责指导、检查、监督专业建设方案的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确保落实相关政策和项目建设资金。
2.教务处、高职研究所、招生就业处、各二级学院保持与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及时掌握内蒙古及周边地区产业政策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预测,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和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
3.二级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把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环节纳入到统一的领导之下,以保证该项工作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专业建设环境与条件。
学院根据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资金用于专业建设。
1.加大教学经费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学院每年拿出学生学费的10%作为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满足实践教学对消耗性材料、工具、仪器、设备的需求,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基本条件。
2.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优质核心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3. 设立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用于引进、培养专业人才,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培训,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参加短期进修、业务培训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4. 采用学院专项资金与筹集社会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专业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行业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模拟或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建设一批综合性实训室和生产性实习车间,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5.设立教学研究和改革基金,用于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开展。鼓励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积极争取一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自治区级、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
6.加大教学信息化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校园网并不断完善其硬软件设施,规划期内将90%的教室建成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到规划期满,通过系统集成,利用国家高职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健全和完善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参照国家教育部《评估》的要求,切实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资金的正确使用,保证项目建设实施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规范、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办法,为建设项目提供全面科学的制度保障。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实验室;注重实训设备技术革新和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满足校内实训的需要,满足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满足科研及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
五、进度表
建设内容 |
时间、进度(预期目标、建设内容) |
2015年-2016年 |
2016年-2017年 |
2017年-2018年 |
2018年-2019年 |
2019年-2020年 |
人才培养模式 |
预期目标:完成9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和创新 建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原则, 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预期目标:完成10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和创新;完成5个院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和创新 建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按照“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原则, 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预期目标:完成10个院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和创新 建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原则, 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预期目标:完成10个院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和创新 建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原则, 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预期目标:完成7个院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和创新 建设内容: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原则, 形成“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
课程体系 |
预期目标:完成9个自治区品牌专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灵活性。 |
预期目标:完成10个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灵活性。 |
预期目标:完成10院级品牌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灵活性。 |
预期目标:完成10院级品牌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灵活性。 |
预期目标:完成7院级品牌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建设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灵活性。 |
课程与教材 |
预期目标:启动2门国家级优质特色课程建设;每门专业课建设2门优质核心课程;在院级精品课基础上建成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成15个教学资源库;出版8部教材。 建设内容: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的推选、督建、评定、验收工作;完成教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完成教材的编写、出版。 |
预期目标:继续建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 建成15个教学资源库;出版8部教材 建设内容: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的推选、督建、评定、验收工作;完成教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完成教材的编写、出版。 |
预期目标:继续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每门专业课建成1门优质核心课程; 建成15个教学资源库;出版15部教材 建设内容: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的推选、督建、评定、验收工作;完成教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完成教材的编写、出版。 |
预期目标:继续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每门专业课建成1门优质核心课程; 建成15个教学资源库;出版15部教材 建设内容: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的推选、督建、评定、验收工作;完成教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完成教材的编写、出版。 |
预期目标: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成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建成10门院级精品课程 建成15个教学资源库;出版12部教材 建设内容: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的推选、督建、评定、验收工作;完成教学资源库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完成教材的编写、出版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预期目标:实现20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考试改革全部实施。 建设内容:逐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考分离,考试方法改革。 |
预期目标:实现20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建设内容:逐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预期目标:实现20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建设内容:逐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预期目标:实现20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建设内容:逐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预期目标:实现20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建设内容:逐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师资队伍 |
预期目标:打造1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院级专业教学团队4个;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5人;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骨干教师达到60人;双师素质达到80% 建设内容: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管理建设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水平、教改、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
预期目标:打造1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院级专业教学团队3个;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5人;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骨干教师增加60人;双师素质达到90%。 建设内容: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管理建设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水平、教改、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
预期目标:打造1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院级专业教学团队3个;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5人;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增加60人;双师素质达到95%;专兼职教师比例1:1。 建设内容: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管理建设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水平、教改、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
预期目标:打造国家级1个专业教学团队;打造1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院级专业教学团队4个;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5人;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骨干教师增加60人;双师素质达到95%。 建设内容: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管理建设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水平、教改、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
预期目标:打造1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院级专业教学团队4个;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3-5人;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骨干教师增加60人;院级教学名师4名;双师素质达到100%。 建设内容:提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管理建设水平、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水平、教改、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预期目标:购置320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5个综合实训中心、完善37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50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实训场所;做好设备购置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协议书 |
预期目标:购置800.0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5个综合实训中心、完善36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50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实训场所;做好设备购置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协议书 |
预期目标:购置3200.0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5个综合实训中心、完善36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54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实训场所;做好设备购置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协议书 |
预期目标:购置80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5个综合实训中心、完善36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50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实训场所;做好设备购置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协议书 |
预期目标:购置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5个综合实训中心、完善36个实训室;新建和完善50个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实训场所;做好设备购置计划;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协议书 |
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
预期目标:完成校本课题20项、市级课题10项、自治区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4项、市级科研奖励达5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2项以上。 建设内容: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社会培训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
预期目标:完成校本课题20项、市级课题15项、自治区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4项、市级科研奖励达7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2项以上。 建设内容: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社会培训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
预期目标:完成校本课题20项、市级课题15项、自治区级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4项、市级科研奖励达7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2项以上。 建设内容: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社会培训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
预期目标:完成校本课题20项、市级课题10项、自治区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4项、市级科研奖励达5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2项以上。 建设内容: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社会培训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
预期目标:完成校本课题20项、市级课题10项、自治区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00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达6项、市级科研奖励达4项以上、发明专利取得2项以上。 建设内容: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社会培训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 |
教学管理与监控 |
预期目标:建立与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建设内容:建立与完善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监控网络平台 ; |
预期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管理制度; 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监控网络平台;《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管理办法》 |
预期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管理制度的改革 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改革相协调;完善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监控网络平台 |
预期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管理制度 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监控网络平台 |
预期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管理制度 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监控网络平台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