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药品生物技术专业
(二)专业代码:570103
二、修业年限
本专业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三、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 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说明 |
57 |
5701 |
570103 |
中药材种植员 (5-01-02-05) 中 药 炮 制 工 (6-12-02-00) (5-01-02-05) 中 药 炮 制 工 (6-12-02-00) |
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采收 中药材产地 加工 中药炮制 |
中 药 炮 制 工 (高级) |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医药制造行业的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工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中药材种植、采收、产地加工、炮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与安全等相关知识;
(3)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所必需的英语知识;
(4)掌握常见中草药植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的相关知识;
(5)掌握中草药的栽培与技能,并具有繁育、生产、养护和销售的基本知识;
(6)掌握中草药的加工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中草药的仓储营销知识和技能;
(7)掌握中药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基础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能进行药用植物的品种识别与鉴定;
(4)能熟练进行中草药植物的种植及田间管理;
(5)具有中草药种植机械化的基本技能;
(6)能进行中草药的采收与初加工(洁净、干燥、分级、包装、贮藏);
(7)具有中草药GAP种植管理知识必备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任选课程。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由相关二级学院(部)完成,需按《公共课及超市管理(补充)规定》执行。
2.专业必修课程
(1)基础化学 72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20学时) 5学分
主要内容:学习各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且能熟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及一些鉴别方法;了解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设置目的: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基础化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2)生物化学 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5学分
主要内容: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和酶化学、维生素、糖代谢、生物氧化及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生物体内多种代谢的化学本质和过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3)药用植物学 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5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植物解剖学知识(即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显微构造)、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类型。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学组织结构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4)分析化学 72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相关原理、方法、操作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设置目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5)植物生理与技术应用 60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16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机理、呼吸代谢等生理过程;植物生理学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设置目的:在植物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实验学会利用生理规律调节控制植物的生理活动,为生产实践服务。
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
(6)土壤肥料学 44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16学时)3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结构,土壤水分、空气、有机物及其它理化性质,土壤类型,形成,变化等;植物营养与施肥关系,施肥与产量的关系,常见药用植物的营养及施肥特点。
设置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性质和类型特点为以后药用植物栽培与植物营养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营养与施肥的关系,能够掌握常见药用植物施肥特点,从而增加产量,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施肥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7)药用植物分类学 52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0学时)3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用植物分类学(包括植物分类方法、植物分类等级、种的基本概念、拉丁名的命名法则及药用植物各科的主要特征、代表药用植物的识别技术、药用植物突出特征、分布、生境、入药部位及主要功效。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学分类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8)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技术 60学时(理论48学时,实训1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主要讲授药用植物的遗传学知识,引种、选种、杂交育种等途径。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知识,并掌握常见的育种方法,能进行简单操作,对于生产常用的方法进行熟练操作。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9)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其主要讲授药用植物病原特征、类别与害虫种类、形态特征;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基本规律、预测预报方法、农药类别特性及防治技术。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和防治药用植物主要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能识别和防治药用植物主要病虫害;能识别及防治药用植物主要食叶害虫、吸汁害虫、地下害虫;认识农药常用的剂型,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会农药稀释倍数的计算及配制技术;熟悉药用植物常用农药及使用方法等。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0)药理学 60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过程等。
设置目的: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熟悉药物分类及分类依据。了解某些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的不良反应,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1)中草药组培快繁技术 60学时(理论20学时,实训40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主要讲授实验室及组培育苗工厂设计、操作技术、器官培养、脱毒苗的培育、细胞培养、花粉植株诱导、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组培苗木的工厂化生产与经营管理、组培脱毒与快繁技术的应用等。掌握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岗位所需的实验室与育苗工厂和培养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等。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草药组织培养等繁育技术。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12) 中草药分析技术 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中草药药物的基本组成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各类药物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中草药药物鉴别、检验技术,能进行一线操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3)药物化学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讲授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典型药物的合成,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物的分类及结构类型,重要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临床主要用途,体内代谢与活性及毒副作用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理解典型药物的制备原理及杂质来源,为质量控制、分析检验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趋势及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4)中药炮制技术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主要讲授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影响、中药炮制及辅料、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中药饮片管理等。
设置目的:学生掌握常用的中药植物炮制技术与方法,掌握炮制后的检验检测手段,了解中药材炮制的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5)中药商品学 60学时(理论48学时,实训1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①中药学知识:主要讲授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了解或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②中药商品学知识:主要讲授中药商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商品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贸易、中药鉴定、中药资源及道地药材、中药采收与加工等。
设置目的: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源、原药材、饮片的鉴定技术,对中药材的分级、仓储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药市场的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6)中药商品养护技术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主要讲授中药品质变异现象、影响中药品质变化因素、中药包装目的意义、中药仓库及其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在现代化中药仓贮中的应用、中药养护方法、现代中药养护新技术等。
设置目的: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中药养护等新技术。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7)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其主要向学生讲授药用植物的栽培等技术及药用植物田间管理、药用植物采收加工与质量管理、现代农业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
设置目的: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从种植到后期的采收。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8)农业气象学 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 2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风等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天气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和重要的农业天气;我国气候特点及农业气候资源;几种独立小气候的特点和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和调节。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气象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小气候的特点和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和调节。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19)药物制剂学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药剂学与药剂生产工艺合并成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药剂生产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胶囊、滴丸、注射剂、软膏剂的制备工艺操作,能在一线对进行生产工作。
设置目的:学习药剂生产的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20)药用菌生产技术 6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8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主要讲授药用菌生态、生理生化,消毒与灭菌菌种生产,猴头菇、灵芝等主要药用菌的周年集约化生产,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等技术。熟练掌握主要药用菌的生产技术。
设置目的: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一到两种药用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 技能训练课(实践环节)
(1)创新创业实践(创新课) 30学时 2学分
主要内容: 以创新理论作为基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设计专业相关的创新产品完成创新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后期的创业做一个规划。
设置目的: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专业前沿的拓展及激发专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2)中草药生产综合实训 60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的栽培、育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的综合实训。
设置目的:通过这门实训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从种植到后期的采收全过程的工作。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中草药应用技术综合实训 60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主要包括中药商品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贸易、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方法等方面的综合实训。
设置目的:通过这门实训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药原药材、饮片的鉴定技术、中药材的分级、养护等全过程的工作。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毕业设计(论文) 4周 (120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为专业的必修课。本专业相应岗位上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设置目的:通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来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够学会学术论文的表述,对今后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教师进行监督,学生独立完成。
(5)顶岗实习 9周 (270学时) 9学分
主要内容: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专业的必修课。本专业相应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
设置目的:通过进行顶岗实习来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把学到的技能真正的运用起来。
教学方法:教师和企业进行监督,学生独立完成。
(二)选修课程
1.专业限选课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三门专业限选课程高等数学 (2学分)、专业英语药(2学分)、互联网+药品营销技术 (2学分),共6学分。
(1)高等数学 32学时 2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常微方程,多元函数的微积分,概率和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
设置目的: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为主,教学中应与生物统计应用相结合。
(2)专业英语 30学时 2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用植物中常见的英语词汇、语言特点的同时,加强科技英语的写作技巧的培养。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学英语知识,为阅读、翻译一些专业英语书籍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为主。
(3)互联网+药品营销技术 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3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课,其主要讲授药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药品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商务谈判技巧、药品广告宣传、药品推销技能、互联网药品营销管理、国际药品市场概述、医药电子商务与IT技术概述等。
设置目的:通过这么课让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药品市场。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公共任选课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够5门任选课程,即学院开设的超市课,包括公共艺术类课程和体育3。
公共艺术类课程包括《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音乐鉴赏》、《戏曲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门学习。
体育3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门学习。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课程实验、实训(第一~第四学期 48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产环境、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医药市场营销、植物与植物生理、试验统计方法、中药商品学、中药商品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中草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中草药栽培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植物遗传育种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材贮藏与加工技能训练等技能的实训。
教学方式:实际操作,现场指导。
2、综合实训(第五学期 12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中草药的种植、加工、仓储、市场营销等工种的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内容。
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实操。
3、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第六学期 390学时)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通过学生在生产企业工作学习,熟悉工作环境,撰写岗位就业实习总结;岗位就业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在实习单位的岗位就业实习鉴定,凡成绩评定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可获得该项目规定的学分。
毕业论文 (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每名同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顶岗实习的内容撰写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本系,由本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定,凡评为合格以上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六、学时安排
本专业三年修读的总学分为148学分,共2524学时。其中必修课131学分(包括实践、实训课,其中公共基础课28学分,568学时,专业基础课1180学时,80学分,技能训练课10学分,150学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3学分),限选课7学分,106学时,任选课10学分130学时。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附件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班)的师资队伍主要由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园林专业的部分教师及外聘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 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表1: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班)师资情况表
序号 |
姓 名 |
出生 年月 |
性别 |
学历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授的课程 |
1 |
郭志林 |
1974.8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 |
2 |
马瑞俊 |
1972.4 |
男 |
硕士 |
副教授 |
药物制剂学 |
3 |
韩 岚 |
1980.1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分析化学 |
4 |
杨秀丽 |
1981.6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中草药分析技术 |
5 |
张金然 |
1978.2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药物化学 |
6 |
李琛 |
1980.1 |
女 |
硕士 |
讲师 |
药理学 |
7 |
娜仁高娃 |
1983.6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基础化学 |
8 |
康利平 |
1977.10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
9 |
缑艳霞 |
1978.12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学 |
10 |
武旭霞 |
1979.01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 |
11 |
杜俊卿 |
1975.11 |
女 |
硕士 |
讲师 |
植物生理与技术应用 |
12 |
姚敏娟 |
1982.04 |
女 |
硕士 |
讲师 |
药用植物分类学 |
13 |
邢少峰 |
1983.07 |
男 |
硕士 |
讲师 |
互联网+药品营销技术 |
14 |
任玉俊 (企业) |
1956.11 |
男 |
大专 |
职业 药师 |
中草药商品学 |
15 |
王剑英 (企业) |
1973.09 |
男 |
本科 |
职业 药师 |
中草药炮制技术 |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条件
表2:校内实训室功能情况表
名称 |
功 能 介 绍 |
主 要 设 备 |
房间号 |
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 |
1.培养液的配制(母液的配置、工作液的配制); 2.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3.植物离体胚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茎尖脱毒培养等无菌培养技术; 4.愈伤组织的诱导等。 |
净化工作台、生化培养箱、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台式高速离心机、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电子天平、铝合金光照培养架、酸度计、烘箱、冰箱等。 |
301 |
植物栽培实训室 |
1.植物播种技术; 2.植物苗期管理; 3.植物无土栽培; |
管道式无土栽培床;立式无土栽培架;墙壁式无土栽培架;花架;花盆等。 |
430 |
生物 技术 实验室 |
1.离心、透析、电泳、层析基本操作 2.蛋白质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3.糖类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4.蛋白质电泳实验 5.蛋白质的盐析、层析实验 |
电泳仪、电泳槽、层析系统、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离心机、电子天平、酸度计、超净台、药品柜等。 |
404 |
药物 制剂 实训室 |
1.粉碎、过筛和混合设备基本操作。 2.液体、乳剂、混悬剂制备与鉴别。 3.酊剂和流浸膏剂。 4.栓剂、糊剂、散剂、颗粒剂制备和质量检查。 5.中药口服液制备。 6.膜剂、固体分散剂制备。 |
单冲压片机、固态药品包装机、液体药品包装机、膏状药品包装机、万能粉碎机、药筛、乳钵、电子天平、水浴锅、电热烘箱、冻干机等 |
515 |
生物化学实训室 |
1. 完成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如蛋白质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糖类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和蛋白质电泳实验等。 2. 完成分析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等。 |
水浴锅、电炉、电子天平、超净台、药品柜等 |
234 |
2.校外实训条件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一处,即土左旗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共有260亩地,4个大棚,可供学生进行中草药的栽培育种实训的开展。
另外,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中草药班)目前与中草药协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中草药协会也负责为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提供校外实训基地。
(三)教学资源
《植物生理与技术应用》和《分析化学》是校级精品课程;现有一门自编教材《生物化学》使用中;专业核心课程《药用植物学》正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
教学资源一览表如下:
表3 课程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
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 |
用于引导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资源 |
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的教学资源 |
纸质教材 电子教材 教学课件 教学录象 图片库 |
企业案例 学生以往学习作品 学习资源录像 企业文件 企业合同 |
教学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考核方案 项目任务书 引导课文、测试题 |
真实项目 仿真操作软件 仿真设备 实际工具设备 |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建议
以中草药植物的分类识别、中草药植物引种驯化、栽培、加工、成分分析与质量评价为参照,以项目为载体,推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根据学生具有乐于动手、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学习方法和能力欠佳、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基地生产项目组织教学,使教学在职业环境和生产环境下进行。
实训项目的选择依据以下原则:
(1)实用性,选取的技术项目是生产中经常用的技术,实用性强,所有项目来自生产过程,随着其发展不断改进项目。
(2)代表性,选用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的项目,尽量能代表生产过程所有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流程的所有项目。
(3)可操作性,项目的选取根据当地实际和教学条件,因地制宜达到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手段:
①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车间、设备三维动画,形象、生动、直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②理实一体化教学 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及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素养及技能。
③仿真实训教学 借助虚拟仿真平台,制药生产过程在“虚拟车间”中进行,在仿真实训中心的计算机上,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在“虚拟车间”中进行开、停车操作及事故处理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和成本,安全性高,最主要的不会影响真正的工厂生产。
④教学网站教学 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了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下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实施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
在相应的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开发以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的技能考核系统,由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同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评分标准等环节,形成由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并存的考核体系。
教师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包括笔试、口试、实操及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工作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实训环节进行鉴定,包括实习态度、操作能力、培养潜质等,占总成绩的30%;学生自评是全组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包括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占总成绩的20%。
(六)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中草药班)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实施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学院制定的相关文件,结合本专业实际,制订了《专业建设实施细则》、《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新进教师培养方案》、《教学督导办法》、《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面积极贡献。
2.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制订课程标准、教学条件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考核标准,逐步形成完善的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教学标准。
3.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成立由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通过学期期中、期末检查和日常抽查等方式,结合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的教学检查、听课、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风学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及时向教师反馈合理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本着“校企共育、多方评价”的原则,建立由系、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制定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开展多方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改进教学管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有学生须修完专业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任意选修课。通过考核成绩合格,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准予毕业。
本专业毕业学分要求为148分,其中必修课为131学分,实践教学周13周,公共基础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7学分,任意选修课1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