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7个分项目之一,旨在探索多元化协同办学模式,借助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力量,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遵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原则,组建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发挥成员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培养应用人才,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并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在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逐步建立专业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培、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共赢、发展基金共享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合作办学互惠互利长效机制。立足学院实际,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完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保障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长效运行机制。
二、项目完成情况
学院在“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期内紧紧围绕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优势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不懈努力,学院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双师教师培养与聘用、员工培训、技术研发、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
(一)成立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经呼和浩特市政府批准,2015年11月,由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牵头召开“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大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由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业协会、企业和社团、科研院所及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等129单位共同组成。为促进和规范理事会有效运行,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章程》。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由各理事单位及其代表组成,设立理事大会及其常务理事会领导机构,并下设秘书处。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理事长人由牵头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院长担任。理事长全面负责并主持理事会工作。秘书处是理事大会及其常务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理事长所在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理事会宗旨是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际合作改革深化;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合作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企业效益,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成果共享,互利共赢,整合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构建整体优势。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积极发挥理事会参与办学作用,在理事会指导下,学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2016年以来,学院新增校企合作单位104家,其中包括与内蒙古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协会、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协会、内蒙古标识行业协会、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5家行业协会签约,因此使得实际的合作企业总量增大。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在2019年“春风行动”女大学生专场招聘活动(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学院院长曹红主持召开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座谈会并与现场11家企业以及自治区女企业家协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二) 组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分会
根据学院专业门类多,合作企业类别较为宽泛的特征以及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学院进行顶层设计,在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下,进一步组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形成“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运行框架体系。
2016年以来人文与旅游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相继成立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铁道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师范学院成立由合作学校、幼儿园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经法学院成立经济学会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其他二级学院也都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各工作委员会由二级学院牵头,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参与,对二级学院层面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管理与推进。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基本健全了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均吸纳了专业对口、行业内领先、合作紧密的企业的成为合作成员,各理事分会成员均有
30余家。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的建立,加强了成员间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理事分会成立后相继召开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产生了直接的效应。例如人文与旅游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召开专门会议表彰了优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多年合作的优秀企业颁发了证书,进一步加强了校企间紧密合作关系。
(三)健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
为加强理事会职能建设,原计划设置招生就业、教学、师资、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发展基金等六个管理委员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学院相关处室职能相重叠,因此六个管理委员会工作任务由相关处室负责,加强对专项工作进行规划、论证、实施。
(四) 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规范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依托理事会,畅通校企双方的合作渠道,拓宽校企合作空间,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期内,主要完成了校企合作制度有: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章程》、《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三年规划》、完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前置实施办法(试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有关问题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在保障理事会运行、双师共培、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合作开发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在规范学院各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考核标准,初步构建了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
(五)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依托理事会,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逐步建立专业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培、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共赢、发展基金共享五大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合作办学互惠互利长效机制。
1.专业人才共育机制 在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及质量评价等操作层面上实施“五共同”行动。确保培养的人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五共同”行动是:共同确定学院发展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建设;共同负责
顶岗实习管理;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现有招生专业58个,涵盖了13个高职专业大类,是自治区专业最全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年招生人数稳定在45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4000人以上。三年来,学院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各地输送高技能人才12500余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截止9月1日统计就业率,2016年为90.08%,2017年为90.3%,2018年为93.74%,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2.师资队伍共培机制 校企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打造师资共育平台,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学院教师到企业锻炼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院兼职,促进校企双向交流。院现有专任教师总人数762名,现有专业带头人51名;三年来,共选派100余名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了实践锻炼;“双师素质”教师比例68%。另外,学院还积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学院兼职,现有校外兼职教师158人。
3.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发挥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围绕重点专业,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订实训基地运行规章,明确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的责、权、利,确保长期合作和持续发展。目前校内实习实训(室)基地 228个,其中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有8个,例如美术学院与涌光设计公司合作创建设计专业实训室,使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产品设计,共同举办毕业生设计展,在2019年6月4号全国人大《就业促进法》检查组进校时参观学生设计作品,受到好评。内蒙古饭店按照草原文化主题在学校建立‘蓝哈达’客房实训室,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实践课堂;汽车维修专业与企业共建的汽车修理厂,计算机信息专业与华为、浪潮、北京兄弟连、北京达内等多家前沿IT企业合作,联合举办“定制班”,共建达内机房、兄弟连机房、物联网实训室、云计算实训室、华为实训室等。在校外,学院不仅与内蒙、呼市等本地企业积极合作,还与京津冀、沿海地区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223个。
4.社会服务共赢机制 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机构为平台,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开展继续教育服务,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校企合作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共赢。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社会培训,年培训达12176人次。加强专业培训,例如铁道学院利用教学资源,为呼铁局及周边地方铁路企业每年新工培训人数达到150人。
开展技术推广与合作,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与内蒙古三联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马铃薯深加工固、液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示范以及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的项目《复合微生物技术处理淀粉厂废水应用示范》于2018年10月申报呼和浩特市重大科研项目。
提供理论决策与咨询,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科研团队于2017年承担内蒙古商务厅《内蒙古口岸经济与口岸城市的互动研究》、《内蒙古口岸管理模式转型研究》两项课题,协助内蒙古商务厅口岸管理办公室首次对区内外口岸开展全面调查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口岸经济发展和改善口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司法培训团队积极与司法职能机关开展司法系统培训工作,实现产学资源共享,2016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第一期呼和浩特全司法系统培训(接受培训人次为1200人),受到了普遍好评。
5.发展基金共享机制 积极争取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的投资,广泛吸纳各方面投入,筹措校企合作发展育人资金,用于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专职教师实践技能,奖励和资助学生。企业捐资助学,促进学校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为学院捐赠设备、提供帮助,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株洲公司向学校捐赠600余万元设备,学院与湖南中车株机公益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书,在学院设立15万元的“匠心奖”奖学金,进一步增强了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保障工作。
三、 项目建设成效
依托理事会,结合学院专业实际,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学院与企业单位之间以契约的方式加强合作关系,先后与193家优势大中型企事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近年学院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中小学、幼儿园等行业内领先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近年,学院不仅与内蒙、呼市等本地企业积极合作,还与京津冀、沿海地区的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223个,基本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
(二)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1.企业援助紧缺实训设备,培训专向人才
发挥合作企业设备技术先进的优势,弥补学院教学实训设备不足。校企合作企业在教学实训设备援助上给予学院很大的支持。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捐助动车组车头和模拟驾驶舱培训设备。呼和浩特铁路局援建内燃机机车及电力机车接触网设施。北京达内科技公司、北京兄弟连公司分别捐赠的笔记本电脑40台,共建达内机房、兄弟连机房,内蒙古饭店在人文与旅游学院建立蓝哈达五星级客房实训基地。企业捐赠紧缺设备,极大提升了专业实践教学实力
2.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前校后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学院在机电实训综合楼与企业共建机械加工厂、汽车修理厂,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生产任务和企业化管理操作环境,实现了“前校后厂、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院在土左旗为生物技术专业、建筑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了实训基地。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1.确立了“校政企”合作发展的思路,打造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范
2017年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湖南株洲市政府、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政校企三方多家跨区域携手合作,共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共同为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重大建设项目培育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2.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示范校建设期内,持续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与金桥电子产业园、济南赛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公司单位深度合作,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生产实训项目、指派专家、技术能手,定期接待学生实习,承担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教师实践锻炼。例如学院在赛罕区金桥电子产业园挂牌成立“园中校”,在此定期进行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岗前培训、课程建设、就业指导,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四)共建师资培育平台
1.在学院挂牌“院士工作站” ,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驻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院士为“特聘专家”、聘请罗京等11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指导教学,开展学术交流。美术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建立涌光设计室,使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设计项目;铁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在校常驻指导学生实践,2019年4月接受内蒙古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采访并播出,传播了学院在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方面的良好举措。人文与旅游学院长期开展“企业大讲堂”活动。
2.以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师工作站、“产学研”基地
搭建师资共育平台,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实践锻炼、产学研基地,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使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的方向。例如机电工程学院在恒茂集团、马自达汽车公司、广汇集团挂牌“教师工作站”,生物化工学院在武川县薯元多马铃薯科技企业挂牌“产学研”基地,建工学院在内蒙古万和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等。
(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定向培养、订单培养
1.与信息产业前沿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定制班”
计算机信息学院与华为、浪潮、北京兄弟连、北京达内等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定制班”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引入企业的培训教材、行业认证与考试,校企联合举办“定制班”,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几年来8个专业有近800名同学参加“定制班”培养,实现高职类计算机信息人才高薪资对口就业。
2.与企业共同开发人才模式模式,开展订单培养、冠名班合作形式
生物化工学院自2017年起连续3年与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签订订单培养培养协议,利用协会在专业人才、设备、药材基地等,共同培养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机电工程学院与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凯悦汽车大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冠名班”培养协议,将企业人才培养规格纳入到学校教学中。2019年5月经济与法学院与内蒙古麦当劳首届校企合作“麦苗班”经过企业岗位系统培训学生已顺利毕业。
3.与各铁路局紧密合作,培养大批铁道行业高级能人才
铁道学院作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以培养铁路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以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代表的铁路局长期紧密合作,开创了“校企紧密合作,共育共赢”的合作新局面,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为了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适用性人才,学院聘请呼铁路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遵循“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岗位设置核心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多年的紧密合作使铁道学院在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典范。企业反哺,校企共享成果。由于学院与企业合作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慕名而来与学院开展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近3年来,学院先后与全国十多家家铁路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累计输送毕业生2000余人。
(六) 产学研互动发展,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成立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
围绕民生工程,发挥学院技术人才优势,开展适用技术研究。2017年5月学院与武川县政府合作,依托武川县生产基地,同时与多家马铃薯研究院、生产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基础性上成立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由政府、学院、企业共同参与创办的具有科研、教学、技能培训等功能的实体型研究院。其目标为完成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培育,高职学生订单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精准扶贫等。
学院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承担呼和浩特市重大科研项目《紫薯花青素提取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取得了课题成果《从紫色马铃薯中分离提纯花青素工艺》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17年研究院生物技术科研团队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四、 资金使用情况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年度资金使用情况表 单位:万元
序号 |
建设内容 |
资金使用情况 |
合计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1 |
理事会筹建与运行 |
1.74 |
5.25 |
4.06 |
11.05 |
2 |
专业人才共育机制建设 |
2.62 |
1.55 |
1.47 |
5.64 |
3 |
师资队伍共培机制建设 |
1.30 |
5.50 |
10.00 |
16.8 |
4 |
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建设 |
4.75 |
1.90 |
2.82 |
9.47 |
5 |
社会服务共赢机制建设 |
3.11 |
4.15 |
1.46 |
8.72 |
合 计 |
13.52 |
18.35 |
19.81 |
51.68 |
五、问题与展望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对学院校企合作总体推进和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一定成效,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校企合作总体推进、具体实施方面所做的实质性工作有许多不足。
1. 发挥理事会作用方面
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各分理事会成立以来,在加强理事会成员间交流增加彼此了解、挖掘潜力、寻求合作点开展切实可行的实质性合作项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举办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坛及文化建设、专业建设交流会等活动方面有所欠缺。
2. 校企深度合作成果不多
校企合作总体水平不高,校企深度合作成果不多。在专业共建、双师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取得深度成果较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但具体运行和发挥作用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由学院牵头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比方在校企共办实体方面场地资金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障碍。由政府出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承担人才培养,选择优质企业纳入教育企业等措施还没有到位。由学院主动牵头开展校企合作的仍存在诸多困境。
今后, 要进一步完善、发挥“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办学作用,继续扩大合作空间与层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发挥职教集团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并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办)
2019年7月12日
表7-1 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校中厂、专家工作站)
|
基地名称 |
合作企业 |
合作模式 |
面向专业及专业群 |
地点 |
1 |
汽车技术服务中心 |
呼和浩特景煜汽修厂 |
学院负责运营管理,提供场地、投入设备、资金;企业提供人员、技术、业务支持。合作开展课件开发、师资队伍培养,为学生真实的操作环境。 |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 |
机电实训楼一层 |
2 |
动车组机头和模拟驾驶舱实训基地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 |
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面向铁路行业和周边铁路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 |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及专业群 |
铁道学院、 机电学院实训楼北侧 |
3 |
机车车辆及 接触网实训基地 |
呼和浩特铁路局 |
学院负责管理,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援助设备及技术。为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提供保障。 |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及专业群 |
铁道学院楼北侧、铁道实训楼三楼 |
4 |
达内机房 |
北京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捐赠40台笔记本电脑,学院提供机房,为学生、师资培训提供定向的教学及实训。 |
计算机各专业 |
西校区图书馆四楼 |
5 |
兄弟连实训基地 |
北京兄弟连有限公司 |
企业捐赠40台笔记本电脑,学院提供机房,为学生、师资培训提供定向的教学及实训。 |
计算机各专业 |
西校区图书馆四楼 |
6 |
蓝哈达客房 |
内蒙古饭店 |
学院负责管理,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资金。为酒店管理学生提供真是的实训环境。 |
酒店管理专业及专业群 |
南教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