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近三年主要办学业绩成果记录
一、主要业绩
1.招生录取情况成绩喜人
学院现有招生专业58个,涵盖了13个高职专业大类,是自治区专业最全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年招生人数在45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4000人以上。通过两年的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完成率逐年提升,2016年为95.72%,2017年为96.25%,2018年为98.58%,三年来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2018年,普通文科和理科第一志愿录取最低分为284分和210分,录取分数远高于自治区高职高专160分的最低控制线,成为全区同类院校最低录取分数最高的院校。近三年来,学院招生人数、计划完成率、录取率、报到率、录取分数均稳步提高,录取人数、第一志愿录取率、录取分数等指标均在自治区名列前茅。
学院同时积极推动单独招生录取工作,并逐步扩大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录取人数由2016年的424人扩大到2018年的771人,比例由总招生计划的9.52%增长到18%。
学院加快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集宁师范学院联系,开展职业本科合作,为学院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打开渠道。三年来,5个合作职业本科专业、实现招生545人。此外,学院还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和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开展3+3合作办学项目,涉及专业占全区同类院校、全部中外合作专业11个中的7个,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和中俄蒙区域发展贡献智慧,培养大批国际性优秀人才,是区内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职业院校之一。
2.专业群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学院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发展,科学规划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发展布局,打造了以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铁道机车、药品生物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6个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17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全面推动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学院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道德素养与服务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始终坚持以“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为核心,推动学分制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6个重点专业,学院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凸显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推动工学交替、学徒制、订单培养工作,形成了“STAR明星式”“三阶段”“定制式”等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目前,6个重点专业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地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示范基地,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逐年提高,专业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新修定课程标准,推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教考分离”,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实行课程项目化管理,以精品课、优质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学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发展。三年来,学院建成院级精品课17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60门,编写教材22本,并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学院还以“自治区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为契机,投入600余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展了6个重点建设专业、2门课程的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优质网上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了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
4.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加快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年来,学院投入9000余万元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室)33个,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8个,校内实训基地总数达198个,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15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1.5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万元,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1.30亿元,工位数3772个,各项指标均超全国职业院校平均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示范校水平。
5.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组建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了各专业理事分会,并充分发挥两级校企合作组织作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五大机制,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三年规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有关问题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考核标准,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
三年来,学院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浪潮、华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天野化工集团、利丰集团等150余家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校政企”合作发展,努力打造校政企合作培养人才典范。2017年,由呼和浩特市政府和湖南株洲市政府牵头,学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方跨区域携手合作共建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在学院成立。同年,学院与武川县政府、呼和浩特薯多多农业技术公司合作,组建了集科研、教学、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呼和浩特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围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培育,高职学生订单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6.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学院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教学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占62%,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58%。三年来,学院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44人,完成51个专业带头人初聘,新增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组织46名教师下企业锻炼,完成教师培训人数超1000人次。另外,学院还积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学院兼职,现有校外兼职教师108人。2017年5月,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院士为“特聘专家”,成立院士工作室;聘请11名企业经理、资深技能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培训力度。
7.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学院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紧紧围绕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生、重点工程,突出办学特色,整合智力资源,成立了“呼和浩特马铃薯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化学生物研究所”和“历史文化研究所”四个科研机构,组建高新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攻坚,推动科研资源与服务共享,实现了多项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年来,学院获国家专利42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其中《紫薯花青素提取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成中试阶段生产线,年产值超210万元,被评为教育部高校优秀产学研案例,并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学院还承担了“呼和浩特地区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建设任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服务工作。三年来,在持续组织实施“书画家教学进社区”项目、社区“电大书屋”建设项目和基层社区党课活动的基础上,学院不断深入拓展、向旗县区推进,在旗县区社区教育试验区建设项目,举办传统文化进社区专题讲座,满足农村乡镇百姓文化需要,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2017年“书画家教学进社区”项目获国家级奖项1个、自治区级奖项2个,获首届全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杰出校长”1人。2018年,学院申报的“女性终身学习计划项目”再次获得全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奖,并被推荐参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8.制度管理更趋完善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制度管理工作,对学院章程进行了重新制定,对教学、学生、后勤、安全、人事、财务及资产等方面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并不断建立健全相应工作规范和流程,现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学院不断加强对执行的监督、检查、评估和奖惩,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成效。
9.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学院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打造了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四大平台”,强化了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校外综合素质教育队伍“四支队伍”,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学院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以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培训、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搭建导师平台、教学平台、活动平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在面向全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础上,学院还培养就业创业导师近100名,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了相关创新创业课程132门,极大的提高了学院整体创新创业教学水平。近年来,学院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创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10.文化校园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院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塑造优良校风,追寻学院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传承中华传统,制定了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先进办学理念、发展愿景、治学主张、学院精神的,并富有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服。
学院还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建设文化景观工程,建设校园文化和法治长廊,打造文化节、学术节、体育节等特色节日,创建新媒体等方式,进一步发掘校园育人功能,满足广大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培养提供精神动力,着力实现校园育“绿”到育“人”的转变。
11.数字化智慧校园初具规模
学院积极进行数字化校园改造,引进了CRP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PC及微信平台一体化,形成了信息化1+3混合智慧校园建设云模式,完成了无线局域网全覆盖,软硬件条件均得到显著提升,一个融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已初具规模。
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学院现开设有网络课程325门,学生注册用户近5万人,累计访问量超97万人次,已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17门,院级精品课93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23门,立项职业核心能力精品课12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2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60门。
2018年,学院入选全国首批129所“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典型案例和教育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并被授予“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实验校”,全国仅有18所院校获此殊荣。
12.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年来,学院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各地输送高技能人才12500余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截止9月1日统计就业率,2016年为90.08%,2017年为90.3%,2018年为93.74%,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2018年3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了2018-2019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院在全国138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216位,较2017-2018年的248位提升了32位,较2016-2017年的284位提升了68位。2018年6月,第四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在北京大学发布,学院成功入围,全区仅有两所。学院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1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成新校区13万平方米的二期建设工程,新建教学楼、后勤楼、专家公寓、第二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艺术中心、体育馆等,办学实力和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基础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本科设置要求。
经过三年建设,学院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办学效益和示范引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成果
学院教师荣获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优秀作品突出贡献奖、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二届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等荣誉。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
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29所“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典型案例,并被授予“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实验校”,全国仅有18所院校获此殊荣。
学院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高校工委评为政绩突出班子,业绩突出试点院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20多项荣誉。近3年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大幅度提升,在全国138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216位,较2017-2018年的248位提升了32位,较2016-2017年的284位提升了68位。入选2018年“全国百强职业教育”,全区仅有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