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呼职院党发〔2016〕35号 --关于印发《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在这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认清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清醒的头脑,谋划未来的蓝图,是创建一流职业院校的必要前提。为此,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精神,结合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立足学院办学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建设的成绩与经验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校企联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以引进和培养结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以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以质量工程促进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本专业在全国、全区学生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2.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在各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
3.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作为旅游管理首批建设的重点专业的专业群,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步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日益突显我校的办学优势。
4.招生就业态势良好。目前,酒店管理有全日制在校生200余人,近年招生较稳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5.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4名,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硕士学历10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13人;师资结构、生师比以及课程师资配备情况较符合专业设置要求。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下企锻炼,引进、聘请副高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实践教学、专业建设、职业指导,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6.实训能力迈上新台阶。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建成本专业校内实训(实验)基地2个,其中一个为模拟客房实训室为企业共建,另一个综合实训室条件大大改善,前厅、客房、餐饮课程的实训设施和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可分别满足一个教学班的实习实训教学的要求。新建了酒吧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满足了两大核心服务技能的实训需要。同时,自治区与呼市两级政府确定在学院共建10万多平方米的公共实训中心,有我专业近十个实训室,为进一步拓展教学方向奠定了基础。
7.社会服务实现新拓展。
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学院,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鉴定与对外培训工作开展较好。
二、“十三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在:
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独具的区域性办学特色、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强化;
切实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没有完全形成;
本专业设置需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发展;
教学中心地位需进一步巩固,“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人才培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特色不明显,在示范专业群中的作用不明显,还没有与自治区和呼市地区经济紧密结合,没有自己的拳头发展方向,没有行业专业带头人。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职称达不到要求,高层次人才短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紧缺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要打破常规,按绿色通道引进。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和规格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合作开发课程少,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数量较少。
实习实训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办学条件仍需改善,与自治区内发展较快的其他院校相比还有些差距,跟不用提全国办学较好的其他兄弟院校的发展水平相比了。
用人机制仍需改革创新,分配制度需进一步改革、理顺,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撬动、激励作用。
科研工作缺乏重大突破,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发明创造还是空白。
三、“十三五”时期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十三五”期间提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紧密结合、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立足点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根据以上的精神,我专业的发展定位为:
总体设想:原有的成熟课程设置要继续加强—--这些是各家同类院校都具备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的底子,例如:餐饮、客房、前厅、酒吧、人力资源等;拓展新的办学方向,打造自治区内同专业的领头品牌---要看到10年甚至20年后的竞争方向,“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是发展契机,适当超前引进南方院校的新方向,甚至是引进国际院校的目前较有竞争力并符合我们地方特色新方向;校企合作是酒店专业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改变浅层合作为深层合作,逐步开发“订单班”,共同定置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入校即入职。
具体的发展目标为:
1.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的任务。积极拓展依托“一带一路”---“万里茶道”的天然优势,将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纳入我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2.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服务行业相结合,把教师行业挂职锻炼落实到校企课程开发、教材研发、论文与科研项目写作的层面。
3.扩大开放,加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走出去”工程,持续提高学院社会知名度、影响力。依托我专业的教学实力,结合国际教育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教学实力,积极开拓国际联合办学以及实习就业的新模式。
4.稳定生源,落实就业工程。近几年将我专业的在校生稳定在300人规模,每一届的在校生达到100人,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更可以解决我专业14名教师实际工作量的要求。
5.实习实训要迈开步子,依托大型连锁酒店,打开我专业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酒店业的知名度,逐步淘汰杂乱小的多家无序实习单位,集中精力搞专业建设。希望,形成“一体两翼”的稳定实习基地——“一体”为呼和浩特五星级酒店为根本,“两翼”分别为:自治区内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连锁酒店—使我专业服务我区酒店业的能力加强;北上广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高端酒店企业,为我专业腾飞插上翅膀。
依托大学城共享实训室的契机,拓展新的办学方向----茶艺与国学、插花的结合,餐饮管理与中西式面点制作的结合等等。
6.实施因材施教的战略,改变对入校生一刀切的培养模式。从生源来看,我专业有两种来源:中职生和高考统招生。这两类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追求的职业及人生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
中职生源与高考统招生最好分班教学,有利于教师课程深度、难度、与进度的把握,同时促进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比如:酒店英语的使用能力是衡量本专业毕业生的一大标准,也是一个面子工程,可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摸底,分层次分班级,让优秀的更优秀,成为酒店高层人才的储备,成绩较差的培养起兴趣,毕业时也能用简单的对话完成基层与中层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