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走进蒙特梭利教育
地 点:电力幼儿园
时 间:2017年9月
主讲人:刘红艳老师
参加人数:102人
内容:
一、介绍玛利亚·蒙特梭利
玛利亚·蒙特梭利1870年出生于意大利安科那省的齐拉瓦莱小镇,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生,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妇女平权运动者,更是儿童的坚定拥护者。她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又依据这些规律发展出科学的、极具革命性的教育体系与方法。即使到今天,距蒙特梭利博士创建的第一个儿童之家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她的教育理念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进一步深化的可能,鼓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儿童福祉,积极为社会改革提供方向和机会。
二、蒙特梭利教育
(一)日常生活教育
1、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
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
2、照顾自己
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
3、照顾环境
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
(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
(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
(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4、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蒙特梭利感官教育
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
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
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特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三)蒙特梭利数学教育
第一,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物体。不仅告诉儿童物体的名称还要让他学习仔细观察,看看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 。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讲出来。
第二,让儿童学习配对或一一对应活动。将相同物、相似物或互补物配对,一对一的交换,取相同的数量之物,或利用毛线、绳子或笔划线等将两个集合连接在一起,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或是一样多。配对或一一对应活动是分类和比较活动的必备技能,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第三,让儿童学习比较活动。对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事物进行某种特征或属性的相同或相异的判断活动。幼儿可以对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比较是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认识数序的必备的技能。
第四,让儿童学习排序活动。排序是按物体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排序需要儿童先对一组物体的总体进行分析,弄清每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按某种规律进行排列。排序能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因为排序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可逆性、传递性、双重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数序。
第五,让儿童学习分类活动。依照事物的属性将相似的东西集合成群或将相异的东西分开。通过分类活动,儿童经历了把同类物体放在一起的操作过程,积累了按物体属性分类的经验,为他们学习把同样数量的物体放在一起奠定了基础。没有分类活动,计数活动就无法进行。因为,在计数前要知道对哪些物体进行计数,也就是要说明对象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开出来,例如盘子里放着苹果、桃子、橘子等水果,请小朋友看看盘子里的苹果和桃子是否一样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就需要将水果分类,即苹果类、桃子类、橘子类,然后才能比较。儿童的分类活动一共可以有三个阶段:绝对单一类别的分类;相似性分类;层面性分类。首先是单一类别的分类,从一堆物品中选出一种物品;然后是相似性分类,这是一种范畴分类策略;最后是层面性分类,儿童在5到6岁时可以将外表缺少相似性的事物,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这就是层面性的分类。
第六,让儿童学习组合与分解活动。依据某种共同的属性将两个或多个东西或集合分离的活动过程。让儿童通过活动理解物体的分或合的属性,一个物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几个部分也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事物具有互补和互换的关系。
三、教具演示
演示工作:
1、棕色梯
2、带插座圆柱体
3、构成三角形盒
4、三项式
四、蒙特梭利教育的好处
自由是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蒙特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蒙特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