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质量报告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

2019年01月16日 17:32  点击:[]

一、办学条件及教学改革

(一)办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稳定,且逐年小幅增长。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2720人,其中高中起点在校生10173人,中职起点在校生2546人;全日制普通中职在校生1539人,其中五年制前三年在校生877人;折合在校生数12862人。与2015年相比,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增长0.20%,折合在校生增长0.30%。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折合在校生数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23.5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461.5人,高于同类平均水平6665人,高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4344人。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专业结构与规模

学校共设立专业50个,专业方向58个,覆盖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的13个专业大类,覆盖面达68.5%,高于全国、全省、同类、国家骨干及省示范、全国示范平均水平。

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三个专业大类依次为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和土建类。在校生规模前五名专业分别为学前教育(828人)、会计电算化(590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590人)、电气化铁道技术(505人)和工程造价(439人)。

2016年招生专业50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专业;招生计划数为4363人,比2015年增加97人,录取人数为4188人,比2015年减少95人;报到人数为4067人,报到人数不足20人的专业有3个,分别为工业分析与检验、音乐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持与播音专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截止2016年9月1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05%;截止2015年12月31日上一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1.73%。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只有体育教育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

2.重点或特色(品牌)专业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9个,校级品牌专业15个。 

3、产教融合:

学校对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和目标是实现“五个对接”。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学院设有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负责全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研究和实际推动工作。本年度学校多个二级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积极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入学校参与教学和专业、课程建设研讨,并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等多个制度和规划,进一步保证了产教融合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学校现有园艺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航空服务等43个专业与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占专业设置总数的86%;拥有合作企业188个;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数22门;2016年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人数1964人。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紧紧围绕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支柱、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改造、调整和优化了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了专业教学改革;遵循通用教育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基本原则,系统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复合应用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积极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注重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健全合作办学驱动机制,强化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融合、双标统一、学训轮替、订单式培养、以创新引领创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5.典型案例

学校与白俄罗斯的国际教育合作已开展十年,与白俄罗斯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多年来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白俄罗斯进行本科、硕士深造,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国际教育学院2008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刘浩坤,在校期间成绩突出、表现优异,多次获奖学金、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团干部。2011年,刘浩坤以突出的俄语水平和专业能力顺利通过了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的考试和面试进入本科继续学习。其后,刘浩坤学习更加刻苦,在国内和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老师的共同帮助下,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俄语水平更是达到专业俄语水准。2013年,刘浩坤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并考取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毕业创作更是入选优秀毕业生创作展。2014年7月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拒绝了白俄罗斯多家知名企业的高薪挽留回到国内,现任职于大连市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

回顾刘浩坤的个人成长历程,其高考成绩并不优异,更是从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俄语,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其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但也同时与学校的发展,领导、老师的教育和支持息息相关。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优秀的教学水平、全程的外教教学参与、与白俄罗斯多所知名院校的紧密合作,才造就了他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俄语水平,才为其奠定了良好基础,才使其个人的快速成长成为可能。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总数941人,其中专任教师747人,占教师总数的79.38 %;校外兼职教师103人,占教师总数的10.95 %;校外兼课教师76人,占教师总数的8.08 %;折合教师1042人;生师比达到12.33:1。

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4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33%;46-60岁教师259人;高级职称人数2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82%;中级职称3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30 %;初级及其他职称14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5%;硕士研究生学历29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96%;本科学历3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01%;双师素质教师4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65%;专任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55人,比例达72.74%。

与2015年相比,教师总数增加60人,增长6.81%;校外兼职教师增加69人,增长202.94%。学校师资队伍在博士生研究生数、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双师素质等10项指标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同类和示范校平均水平,其中博士生研究生数达全国、全省、同类平均的11倍;双师素质教师数是全国平均的3.10倍、国家骨干及省示范的1.95倍;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人数是全国平均的3.33倍、全省平均的5.14倍;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7人,是全国平均的7倍、同类平均的5倍。

2.教师校外进修、培训及交流情况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一直把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一年来,学校共投入50.53万元派遣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进修、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学校教师本年度参加校内外进修、培训总人次451人,较2015年增长44.09%,参与培训总天数9828天,其中参加国培7人,累计167天;省部级培训11人,累计488天;参与社会兼职30人,累计3219天;进入企业挂职锻炼16人,累计1355天,挂职人数和天数较2015年分别增长60%和101.04%。

(四)基本办学条件

按照学校类别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评估标准等做对比分析,学院完全符合高等学校办学标准,核心指标达标率100%。

详见附表 2《办学资源表》

(五)经费投入与执行情况

   1.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

学校本年度经费收入总额30710.62万元,其中学费收入7026.22万元,占总收入22.88 %;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14394.10万元,占总收入的46.87 %;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8573.56万元,占总收入的27.92%;其他收入总额85.69万元,占总收入0.28%。

与2015年相比,学校经费收入总额增加1254.54万元,增长4.26%;学费收入减少802.89万元,降低10.26%;财政经常性补助增加2495.05万元,增长20.97%;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减少981.92万元,降低10.28%。

 2.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

学校本年度支出总额31138.3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7082.57万元,占总支出的22.75%;设备采购支出2227.53万元,占总支出的7.15%;教学改革及研究支出189.50万元,占总支出的0.61%;师资建设支出50.53万元,占总支出的0.16%;图书购置费支出14.87万元,占总支出的0.05%;日常教学经费支出808.75万元,占总支出的2.60%;其他支出20764.60万元,占总支出的66.69%;还贷金额4854.29万元,占总支出的15.59%。

与2015年相比,学校本年度支出总额增加6955.99万元,增长28.76%;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加3762.51万元,增长113.33%;设备采购支出减少1504.36万元,降低40.31%;教学改革及研究减少64.09万元,降低25.27%;师资建设支出减少1.08万元,降低2.09%;日常教学经费支出增加506.96万元,增长167.98%。

3.生均培养成本

学校生均培养成本为23877.95元/生,其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873.42元/生,占生均培养成本的49.73%。与2015年相比,年生均培养成本提高906.66元/生,增长3.9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提高822.18元/生,增长7.44%。

详见附表4《落实政策表》

(六)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98个,总建筑面积94728.44平方米,设备总值13452.40万元,其中本年度新增设备值1000.57万元,基地设备总数达4182台套,校内使用频率6230274人时,总体利用率在97%以上,较2015年略有提高。

本年度学校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实训中心的规划、筹建工作,积极推动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其中改造公共机房6个、对电工实验室、酒店综合实训室、车辆实训系统、琴房、画室等15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扩建;淘汰了综合布线实训室、彩电实训室、电脑拆装实训室等6个实训基地;新建了LKJ-2000列控装置实训室、机车车辆检修实训室、生物分离检测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等9个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较上年增加1276.7万元,增长10.49%。

2.校外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3个,本年度共接待学生8143人次,涉及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专业,按国外培养方案,未设置校外实习)外的所有专业,其中3622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及以上顶岗实习人数430人,企业录取2101人,录取率达58.01%。

二、招生、培养、就业与创业

(一)招生

1.计划、报考、录取及报到

学校2016年招生专业50个,,招生计划4363人,实际录取人数4188人(包含273五年制转段人数),录取率95.99 %,报到4067人,报到率97.11 %;合作办学招生专业7个,招生计划数271人,录取人数225人,录取率83.03%,报到203人,报到率90.22%。

与2015年相比,招生专业增加1个,招生计划数增加97人,录取人数减少95人,录取率降低4.41%,报到率提高0.17%;合作办学,招生计划数增加96人,录取人数增加78人,报到人增加71人,报到率增长10.70%。

2.生源

学校2016年报到4067名学生,其中4005人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占98.48%,733人为呼和浩特市生源,占18.02%;62人为外省生源,占1.52%,其中30人为山西省,9人为江西省,12人为河北省,10人为贵州省,1人为广东省。

(二)培养过程及质量

1. 课程调整及优化

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就业岗位需要,学校本年度对相应课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本次调整涉及电子信息、电脑艺术设计、体育教育、铁道通信信号等10个专业,《Html5》、《大学体育3》、《财务会计模拟实训》、《食品发酵技术》、《教育见习》等62门课程,其中新开设专业选修课37门、公共选修课6门,取消开设课程16门、整合优化课程52门。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18门,校级精品课73门,新增校级精品课5门。

学校现有网络课程255门,拥有注册用户45189 人,访问量超过84.85万次,其中访问量最高的三门课程分别为《EXCEL高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科学与生活》。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大幅增加,现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数22门,较2015年增加13门,增幅达144.44%。

2.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教学为主线,主要选择“面向21世纪高职院校规划教材”、“‘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教材和自编教材。本年度校企共同开发教材15种,专业拥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本/个)0.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类平均基本持平。

积极引入优秀课程资源,本年度投入8万元,引入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8门, 14483名在校生参与了学习;积极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合作,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设,开展了“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组”项目,对学院43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工作。

3. 实习实训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工学结合、学训交替”培养模式进行各专业的教学组织与安排,不断增加实习实训教学课时量,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实习实训总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本年度开设A类理论课668门,占总课程数比例28.93%;B类理论+实践课程总数1120门,占总课程数比例48.51%;C类实践课521门,较2015年增长60.31%,占总课程数比例达到了22.56%。 

学校各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课程及项目,现场观摩、走进温室、分组对抗等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本年度用于实习实训设备采购1000.57万元,原材料(耗材)费用26.8万元,设备维护费用45.1万元。学校还配备校内实习实训专职管理人员85人,兼职管理人员190人,切实保障实训实习基地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保证了实习实训基地被高效、稳定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使用频率达6230274人/时。

4.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提升教学实效性为重点;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呼和浩特哲学学会为平台,教学和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本年度开展了红色记忆流动大讲堂进校园、“乌兰夫光辉一生”的专题报告会、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展等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将开设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全部建为精品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9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5.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13名心理咨询师,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心理辅导工作条例,并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讲座等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 

6. 奖、助学金

学校为2974名贫困学生办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贷款总金额1722.97万元;评选出9人获国家奖学金,总额7.20万元;393人获励志奖学金,总额196.50万元;3666人获国家助学金,总额1099.80万元。402人获学院奖学金,总额58.20万元。

7、学生活动

学校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在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内容、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努力打造学生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经典活动。学生活动已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广阔载体和重要途径。本年度学校共组织比赛、演出、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活动152项。学校现有各类社团84个,设有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拥有会员9508人。

(三)就业与创业

1. 就业情况

    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截止2016年9月1日,应届毕业生4376人中有3897人就业,就业率89.05%,较2015年提高1.96%;对口专业就业2485人,对口率达68.0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8个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在校生规模前五专业就业率分别为学前教育95.17%,会计电算化93.64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91.87 %,电气化铁道技术96.99%,工程造价79.37%。

详见附表1《计分卡》

2.就业、创业教育

学校在一、三、五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课程,总计课时30学时。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就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引入超星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就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培训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对学校毕业生开展SIYB创业培训。

3.就业基地建设

积极建设就业基地,逐渐形成了“拓展—提升—成熟—品牌”的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坚持“重点开发、成熟稳定”的原则,建立就业基地评估制度,维护、建设优质基地,努力打造就业品牌。学校现有主要就业单位(本年度录用人数五人以上企业)77个,打造优质就业基地156个。

4.就业、创业宣传

通过网络、展板、橱窗等多种宣传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形势、政策、观念、技巧、心理等各方面教育及分析,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积极营造“关注就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5.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就业困难生进行了摸底,并给予重点帮扶、重点推荐,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帮助,引导他们“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本年度向172名就业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助17.2万元。

三、社会服务

(一)培训服务

学校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育工匠精神、主动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学校下设有培训学院和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大学两个二级单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学校培训学院设有“一所、一站、十五基地”,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呼和浩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及培训基地十五个,主要承担呼市地区的教育培训,在校生及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在校生及社会各界的普通话培训测试、SIYB创业培训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及人社厅家政、养老师资培训等多项培训。本年度培训工作完成培训9497人次,总收入295.53万元。

1. 非学历教育

为了更好的服务产业、服务新型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服务中小微企业,培训学院本年度开展了呼市精神康复医院职工业务提升培训、全区养老服务业师资培训、全区职业能力建设培训班欧特克系列软件管理人员培训等多项培训,累计培训2129人次,授课学时1228学时,收入122.74万元。

2.企业员工培训

培训学院是“呼和浩特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常年为企业开展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本年度为太伟园林集团、伊利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了员工培训和鉴定工作,累计培训382人,授课学时200学时,收入38.16万元。

3.技师教育

为了更好的契合国家服务“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学校积极探索和开展技师教育,2015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技师学院在学校挂牌成立,并于2016年7月首次招收,首批招生的电子商务专业录取62人,其中初中起点42人,高中起点20人。

4.典型案例

学院下设的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呼市电大)是一所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输手段和先进教育技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型开放大学。2016年,为了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更好的服务社会、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呼市电大申报了“呼市地区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建设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175万元,3年完成。

呼市电大目前在呼和浩特市设有富兴社区、巨海社区、山丹社区、新华园社区等9家定点合作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学习中心开设有老年人益智玩具休闲娱乐课、微课网上学习、阳台立体空间种植、社区党课、手工编织、绘画等20门课程,每周一次课,每学期每个社区开设常规课程时间在3个月以上。呼市电大同时积极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组建了10人的微课制作教师团队,自制了社区教育、地域文化、导学等五大类微课33个并在网上发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满足了社区居民学习的需要。2016全年,社区教育居民参与人数超过6000人次。

呼市电大还积极组织、带动社区科普、安全、医疗、卫生等讲座和专家进社区活动。2016年11月,呼市电大组织了书画家教学进社区活动,聘请呼市美术家协会知名书画家蔡银虎、肖凤卿、昝仙山进入富兴社区、巨海城社区、新华园社区进行书画专题讲座。活动不但受到了多家媒体和内蒙古教育厅职成处的广泛关注,而且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和好评,社会反响热烈。2016年,呼市电大被成人教育协会评为“2015-2016年度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培训学院是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批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医药商品购销员、瓦工啤酒酿造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59种工种/证书鉴定资格。本年度共完成焊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农艺工、食品检验工、育婴师、装饰美工等四十多个工种的中、高级培训鉴定2036人,收入118.49万元,较2015年增长65.3万元。

(三)科技服务

学校教师参与在研课题125人,其中参与国家级项目10人,主持或参与省级项目33人,主持或参与地市级项目15人,主持或参与校级项目70人,涉及科研经费201.57万元,较2015年增长119.35万元。

学校教师本年度发表著作与论文共235篇,较2015年增加34篇,增幅16.92%;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类121篇,自然科学类114篇;主编或参编的65本教材中有9部在本校使用;另有10名教师,获得技术专利(技术发明)8项。

附表 4《服务贡献表》

(四)合作交流

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合作交流和合作办学工作。学院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美术教育”、“音乐教育”2个专业,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电算化”6个专业设有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学院合作办学类专业在校生266人,应届毕业生113人。

国际教育学院现有教师29人,其中留学归国教师19人,另聘请外籍专家4人,分别为俄语、音乐和美术专业教授。中外双方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每周进行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并且邀请外籍专家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校与白俄罗斯高校的成功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白俄罗斯驻华大使,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领导、教师多次来学院考察、座谈,白俄罗斯副总理布里亚·维克托和驻华大使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规模予以了充分肯定,表示要大力支持联合办学项目,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大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拓宽办学领域。

附表5 《国际影响表》。

四、社会评价

 (一)评教工作

   学校多角度、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积极推动评教工作的深化和信息化改革。本年度有740名教师参与了教师互评,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9.06%;学生参与评教比例100%;社会参与评教比例86.41%,较上年提高4.38%.

  (二)毕业生评价

1.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及竞赛获奖

学校多年来一直倡导毕业学生 “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依托校内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学校本年度应届毕业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共97种,涉及41个专业,获得证书人数2985人,其中初级17人,占0.57%;中级1597人,占53.50%;高级186人,占6.23%;无等级1185人,占39.70%。应届毕业生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75.05%,较2015年提高11.33%。

本学年学校在省部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94项,其中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阿里巴巴校园电商达人赛全国赛优秀奖、2016“幼乐美杯”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8项;获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比赛三等奖;2016年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汽车发动机检修单项、第九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66项。

2.毕业生对学习的满意度

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多形式的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为95%,对开设课程的满意度为93%,与往年基本持平。

3.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

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显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毕业生占67%,很满意占13%,满意占10%,不满意占3%,其他占7%。向其他考生推荐报考的程度为71%,较上一年提高1%。

(三)用人单位评价

1.对主要面向行业的人才贡献及质量

学校各专业月收入较上年也有不同幅度增长,平均月收入1965.15元,其中交通运输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大类专业月收入最高,分别为2808.22元、2223.73元和2081.43元;起薪线最高的前三个专业分别为软件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和铁道通信信号。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或基本满意比例达94.62%,一般满意5.38%。

2.对本地区人才贡献及质量

毕业生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外省就业人数逐年加大。本年度呼和浩特市本地就业1738人,占就业人数的44.60%;本省就业3116人,占就业人数的79.96%;西部区省市就业3155人,占就业人数的80.96%;外省市就业781人,占就业人数的20.04%,较2015年增加134人,占就业人数比例增加2.35%;

五、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 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具体表现在: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和专业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刻地影响到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许多人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昔日的“象牙之塔”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走向实践,有些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自觉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还不是很强;二是由于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互动较少,因而学校的部分干部和教师对社会的需要了解不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还不够强,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更是需要大幅度改善。

2.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需要尽快启动

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目前是制约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目前一直未能启动绩效工资,无法搞活内部分配,体现激励机制,长期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内部矛盾,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二)改进方向及措施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理解和把握学院“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把“融入呼和浩特市、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全院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强有力地推动学院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干部和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能力。三是要建立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合作机制,强有力地推动学院融入呼和浩特市,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四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深化、细化与地方各界的合作,争取在中高层面上实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合作搞科研。五是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六是继续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并配套激励机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要继续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培养计划”、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高水平人才梯队,特别是在“双师”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所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把打造大师和培养众师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上一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6) 下一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