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质量报告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6)

2019年01月16日 17:33  点击:[]

一、办学条件及教学改革

(一)办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稳定,且逐年小幅增长。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2694人,其中高中起点在校生9926人,中职起点在校生2768人;全日制普通中职在校生1507人,其中五年制前三年在校生666人;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注册生1290人;折合在校生数12823人。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相比,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折合在校生数均远高于全国、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二)招生

1.计划、报考、录取及报到

学校2015年招生专业49个,高于全国、全省、同类平均水平,招生计划4266人,实际录取人数4283人(包含277五年制转段人数),录取率100.40 %,报到4152人,报到率96.94 %;合作办学招生专业6个,招生计划数155人,录取人数147人,录取率94.84%,报到115人,报到率78.23%。

2.生源

学校2015年报到4152名学生,其中4099人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占98.72%, 621人为呼和浩特市生源,占14.95%;53人为外省生源,占1.27%,其中12人生源地为河北省,29人生源地为山西省,6人为江西省,6人为贵州省。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总数881人,其中专任教师755人,校内兼课人员10人,校外兼职教师34人,校外兼课教师82人;折合教师755人;生师比达到16.37:1。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83人,中级职称322人,初级职称78人;博士研究生人数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国家骨干及省示范的4倍;硕士研究生290人,本科学历398人,专科学历16人;双师素质教师448人,占59.34%,是全国平均的3.13倍、国家骨干及省示范的1.96倍;专任青年教师48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346人,比例达到71.78 %。另外,学校拥有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6人。

2.教师校外进修、培训及交流情况

学校共投入47.11万元派遣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进修、培训,学校教师参加校外进修、培训、企业锻炼及交流总人次313人,总天数10473天,其中参加国培26人,省部级培训9人,企业锻炼及交流10人;与2014相比,总人次增加133人,增长73.9% ;总天数增加3191天,增长43.82% 。

(四)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02个,总建筑面积94395.44平方米,设备总值12175.70万元,其中本年度新增设备值1198.40万元,基地设备总数达3456台套,校内使用频率2132980人时,总体利用率在96%以上。

本年度学校共改、扩建公共机房5个、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车间设备等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新建空乘综合服务训练舱、铁道运输专用网络机房等1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较上年增加1289万元,增长10.01%。

2.校外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3个,较上一年新增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年度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接待学生14641人次,涉及49个专业。

(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专业结构与规模

学校共设立专业51个,专业方向59个,招生专业49个,覆盖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的13个专业大类,覆盖面达68.5%,高于全国、国家骨干及省示范平均水平。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三个专业大类依次为文化教育、土建、交通运输。在校生规模前五名专业分别为学前教育、工程造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和会计电算化。

2.重点或特色(品牌)专业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2009年以来,学校共确立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品牌专业24个,重点专业1个,经过近六年的教学实践,学校现有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9个,校级品牌专业15个,与2014年相比,自治区重点专业增加1个,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级品牌专业新增2个,分别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

3.产教融合:

学校对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和目标是实现“五个对接”。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学校设有专门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全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研究和实际推动工作。本年度学校还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参加培训、到企业锻炼、指导实习教师差旅费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等多个规章、制度,保证了产教融合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学校现有初等教育、航空服务、电气化铁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园艺技术等22个专业与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占专业设置总数的43.14%;拥有合作企业76个;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数9门;2015年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人数1177人;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立足本地,重点培养自治区尤其是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急需各行业一线职业技能型高级人才,经过近十年坚持不懈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推动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较为完善的“校企融合、双标统一、学训轮替、订单式培养、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合作交流

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合作交流和合作办学工作。学校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和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在6个专业设有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学校合作办学类专业在校生257人,应届毕业生143人,2015年有28人出国留学深造。

国际教育学院现有教师29人,其中留学归国教师19人,另聘请外籍专家4人,分别为俄语、音乐和美术专业教授。学校与白俄罗斯高校的成功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七)基本办学条件

学校作为一所高职类综合院校办学条件良好,综合实力逐年提高,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各项指标要求。

二、学生发展

(一)在校体验

1.课程改革

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就业岗位需要,学校本年度对相应课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本次调整涉及11个专业, 72门课程,其中新开设专业选修课119门、取消开设课程14门、整合优化课程60门。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17门,校级精品课68门,较2014年新增自治区级精品课2门,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工程测量;新增校级精品课11门。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进一步增加,在现有的五门课程基础上,本年度又新增《构建企业网络》、《UI》等四门课程。

学校现有网络课程253门,较上年增加44门,学生累计参与人数65万人次,课程访问量超过70万次。

2.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教学为主线,主要选择“面向21世纪高职院校规划教材”、“‘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教材和自编教材。

学校本年度完成网络教学平台V7.0升级部署工作,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中心库,包括:全球开放课程3513门;全国精品课程6557门,其中本科课程4453门、高职高专课程2005门,网络教育课程99门。

学校共开设公共选修课74门,专业选修课543门。与2014年相比公共选修课增加31门,专业选修课增加119门。

3.实习体验

学校紧紧围绕“工学结合、学训交替”培养模式进行各专业的教学组织与安排,实习实训课程各专业开设率100%,实习实训总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本年度纯实践课325门,占总课程数比例23.23%;理论+实践课程总数821,占总课程数比例58.68%。

本年度用于实习实训设备采购1198.40万元,原材料(耗材)费用45.80万元,设备维护费用12.70万元。学校配备校内实习实训专职管理人员94人,兼职管理人员171人。学校43个专业共3594人参加了顶岗实习,其中2698人被实习企业录取,录取率达75.06%。

4.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考试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开展多项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现开设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已全部建设成为精品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省级精品课,另3门为校级精品课。

5.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制度。本年度在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共聘心理咨询师13名(本年度新增四名),进一步壮大了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完善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等多项管理制度和心理辅导工作条例。

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参加了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团体总分第五名的成绩荣获三等奖。

6. 奖、助学金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绿色通道”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本年度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生9人,缓交学杂费金额约5.4万元;为3012名贫困学生办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贷款总金额1716.32万元;评选出8人获国家奖学金,总额6.4万元;386人获励志奖学金,总额193万元;3658人获国家助学金,总额1097.40万元。

(二)学生活动

学校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在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内容、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努力打造学生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经典活动。学生活动已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广阔载体和重要途径。学校现有各类社团53个,拥有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现有会员9508人,本年度学校共组织各类活动127项,其中比赛类41项、演出类12项、志愿服务类35项、素质拓展类39项。

(三)阳光体育

学校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本年度学校各部门共组织或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排球赛、篮球赛、呼和浩特市城市定向挑战赛等体育赛事活动45项,累计参与人数超过8000人。学校体育部积极为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多项体育赛事服务,圆满完成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校级体育赛事的裁判和服务工作。本年度学校共有179人次先后担任26项各级重要赛事裁判工作,其中教师102人次、学生76人次。

本年度学校在多项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中,学校取得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乙组100米第一名等。

三、就业、创业

(一)就业情况

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截止2015年9月1日,应届毕业生4198人中有3656人就业,就业率87.09%,较2014年提高4.33%;对口专业就业2485人,对口率达67.97%;学校在校生规模前五名专业就业率分别为学前教育93.40 %,会计电算化95.70,工程造价64.68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93.21%,建筑工程技术62.40%。

各专业月收入较上年也有不同幅度增长,平均月收入2150.94元,较2014年增加391.62元,其中交通运输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月收入增加最为明显,分别增加914.29元和550元;本年度起薪线最高的前三个专业分别为软件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和铁道通信信号。

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外省就业人数逐年加大。本年度呼和浩特市本地就业1722人,占就业人数47.10%;本省就业3009人,占就业人数82.30%,较2014年减少146人;西部区省市就业3151人,占就业人数的81.68%;外省市就业647人,占就业人数17.70%,较2014年增加423人,占就业人数比例增加11.07%;

(二)创业、就业工作

1.机制建设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除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外,学校还成立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亲任委员会主任和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就业、创业工作。各二级学院均设有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任组长,并设专人负责就业、创业的日常工作,形成了以学校领导、就业办、二级学院领导、就业专职人员、辅导员为一体的就业工作管理团队。

本年度学校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生档案管理规定》、《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管理规定》等多项就业、创业工作规定,并确定了每季度召开一次全校就业工作会,每月24日各二级学院召开一次就业工作通报会的日常月报工作机制,及时通报、交流就业工作情况、现存问题和经验,督促各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把握就业工作状况,确保就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品牌建设

学校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推荐毕业生就业。2014年10月28日学校召开“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秋季大型招聘会”,吸引参会单位240余家,提供就业职位7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近7000个,参会毕业生15000余人;同时,结合学校毕业生实际,学校先后邀请多家企业及盟市旗县相关部门来学校召开中、小型专场招聘会60余次,为毕业生提供众多工作岗位,受到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好评。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现有合作就业单位2081家,较上年增加158家,增幅8.22%。

学校发挥专业设置多样及首府区位优势,稳定区内、呼市就业市场,逐步开拓省外就业市场。立足自治区和首府,与自治区蒙牛、伊利、伊泰、准煤、呼铁局等多家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省外就业市场,目前已与广东、河南、北京、天津、青岛、沈阳等地区的比亚迪、双汇、长城汽车、好孩子、海尔集团、沈阳铁路局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就业人数大幅增长,外省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幅达188.84%。

积极建设就业基地,逐渐形成了“拓展—提升—成熟—品牌”的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坚持“重点开发、成熟稳定”的原则,建立就业基地评估制度,维护、建设优质基地,努力打造就业品牌。学校现有主要就业单位(本年度录用人数五人以上企业)76个,打造优质就业基地153个。

3.创业、就业教育

学校在一、三、五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课程,总计课时30学时。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就业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引入超星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就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学校面向所有年级学生举办就业专题讲座30余次,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及早进入就业状态,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校培训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的作用,对学校毕业生开展SIYB创业培训。2015年共培训445人,较2014年增加122人,增幅达37.78%,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服务中小微企业做出贡献,其中有25人创业成功。

4.创业、就业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渠道,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通过就业QQ群、网站、展板、橱窗等各类学生活动宣传创业、就业工作,营造“关注就业、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形势、创业就业政策、创业就业观念、创业就业技巧、创业就业心理教育及分析,让学生及早进入就业状态。

5.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各二级学院还针对家庭经济、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就业困难生进行摸排,并给予重点帮扶、重点推荐,本年向256名就业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助25.6万元。

(三)用人单位评价

在对2014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追踪调查中,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及基本满意占90.79%,一般满意仅占9.21%。

(四)典型案例:

1.就业典型案例——订单式培养“定制班”

学校计算机信息学院从2009年以来尝试与企业开展定制班模式教学改革探索,随着对企业了解的不断深入,对目前行业动向和企业发展势头的分析,学校选择市场前景好,市场需求紧迫、薪资高的岗位进行定制合作班。

本年度有定制班毕业生126人,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100%,起薪在4800元以上,平均起薪达5158.33元,远高于同届毕业生,是全院毕业生平均起薪的2.4倍,同时他们的就业质量高,一毕业即进入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且能直接上手,无需二次培训,因此也得到企业的高度好评。

学校2012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柳宣泽,成绩优异,专业成绩和专业能力尤为突出,2014年进入北京华育国际定制班学习,同年获得思科认证,2015年参加中国银行招聘考试,以突出的专业成绩与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一同考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现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技术部网络工程师,月薪14000元。

定制班教学模式的开展,也使教师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计算机信息学院选派多名骨干教师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打造出了一支双师素质比例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2.创业典型案例——内蒙古享分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一直将创业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学校在毕业班开设了SIYB课程,通过集中培训以理论讲解、创业计划书撰写、在线模拟创业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对微小创业的认识,强化创业分析技巧和知识,体验创业风险,为理性选择创业和评估创业项目和实施创业奠定基础;

学校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付东日,在校表现优异,曾先后担任学习委员、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多次获得奖学金、助学金。2013年6月,付东日在班主任乔鑫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着手创业,建立公司雏形,并于2014年5月毕业前夕个人注册内蒙古享分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伊始,由于资金不足,办公地点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难题,学校了解情况后,免费为其提供了图书馆二楼一间两百平米房间作为公司办公地点,但随之而来的管理经验不足和没有有效营销策略,使公司刚刚成立就举步维艰,在公司最低谷时,学校孙瑞萍等多位教师主动施以援手,无偿的为其出谋划策、设计营销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在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帮助下,付东日的公司逐步走入正轨,目前,公司已分别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学院、内蒙古师大鸿德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学院开设四家分店,成为拥有全职员工10名,兼职员工40余名,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中型服务业企业。

四、社会服务

学校下设培训学院,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个,其中国家级鉴定站1个,省级鉴定站1个,地市级鉴定站1个,共可鉴定包括化工总控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47种工种/证书的鉴定工作。

本年度培训总人数10043人次,培训总收入364.11万元,其中承担非学历教育培训12项,总学时1164学时;完成职业技能鉴定2345人次。

五、政策保障

(一)政策支持

省市两级政府及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发展,给与学校多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关于研究解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西校区搬迁、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及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建设事的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

1.学校新校区597亩、实训基地500亩土地手续办理所需费用由市政府负责。

2.自治区政府拨付4亿元支持职业学院新区建设,2015年先期拨付8000万元,并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剩余资金。市政府尽快起草报告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政府确保将先期资金于近期拨付到位。学校新校区建设资金不足部分,决算后由市政府负责。

3.公共实训基地由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共同建设,自治区政府负责投资建设,500亩实训基地产权划归学校。

另外,根据《内蒙古财政厅关于申报高职院校提升实训能力建设项目的通知》(内财教〔2015〕384号)文件精神,本年度学校向市财政局报申报项目预算资金3001.25万元。

(二)质量检测与评价

1.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

学校本年度新制定、下发教学与学生管理规定及文件16个,其中教学管理类8个,分别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考试改革三年规划》、《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2015—2020)》、《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等;学生管理类8个,分别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生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关于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修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调整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费的办法(试行)》等。

2.评教工作

学校多角度、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积极推动评教工作的深化和信息化改革,本年度全面启用了网络智能教师评教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互评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本年度有576名教师参与了教师互评,占全校教职工比例的66.51%,较上年提高1.55%;学生参与评教比例100%,高于全国、全省、同类和示范骨干校平均水平;社会参与评教比例82.03%,较上年提高16.82%;

3.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及竞赛获奖

学校多年来一直提倡毕业学生 “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依托校内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学校本年度应届毕业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共69种,涉及45个专业,获得证书人数2675人,获得证书率41.17%。本学年学校在省部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37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28项。

4.毕业生对学习的满意度

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多形式的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为95%,对开设课程的满意度为93%,均较上一年略有提高。

5.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

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显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毕业生占71%,很满意占11%,满意占8%,不满意占2%,其他占8%。向其他考生推荐报考的程度为70%,较上一年提高2%。

(三)经费投入与执行情况

1.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

学校本年度经费收入总额29456.08万元,其中学费收入7829.11,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11899.05万元,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9555.48万元,其他收入总额64.44万元。

2.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构成

学校本年度支出总额24182.3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3320.06万元,设备采购支出3731.89万元,教学改革及研究支出253.59万元,师资建设支出51.61万元,图书购置费支出200万元,日常教学经费支出301.79万元,其他支出16,323.42万元,还贷金额4149万元。

经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14.995.11万元、全省平均14.984.69万元;教学改革及研究高于全国145.76万元,高于同类140.27万元

3.生均培养成本

学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694人,折合在校生人数12823人,生均培养成本为22971.29元/生,其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051.24元/生,占生均培养成本的48.11%。与2014年相比,年生均培养成本提高1304.4元/生,增长6.0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20.39元/生,增长26.58%。

六、面临挑战:

(一)突出问题

1.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作,但仍存在着政策瓶颈、体制机制障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情况,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专业设置总数比例、专业拥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等指标虽较上年有了显著提高,差距逐步减小,但仍低于与全国、全省、同类、全国示范、国家骨干及示范校的平均水平,校企合作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2.科研成果较少

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发展,一直对学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教师科研能力十分重视,出台多项措施和政策,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科技服务。近年来,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科研成果较少,与同类院校尤其是区外同类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是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未来展望

学校自成立以来,抓住了机遇、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把握住了国家、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发展的大方向和政策,建成了一批具有活力的特色专业。随着“十三五”到来,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学校将从完善专业剖析项目和内容;做好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切实重视和落实专业带头人工作;深化校企融合和工学结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和凝练;重点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六个方面狠抓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地区经济服务。

上一条:发展规划与科技处行动计划自评报告 下一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