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构成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一旦该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具有针对性、临时性、专题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从构成要素看,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主要由网络管理工作人员、网络舆情信息和研判的渠道与方法等组成。政府应选拔与组建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网络舆情信息是指需具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料。包括网络文本的内容、网络事件的跟贴及表达形式;网络舆情研判的渠道和方法是开展网络舆情研判的途径,是整个舆情搜集机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网络舆情研判的构成机制,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灵活应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与舆论危机,以提高和改进政府机关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 网络舆情的研判流程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是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获得材料的再创造。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网络舆情分析流程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预警信息发布等,从而得出精与准的研判结论。
1. 来源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研判人员应首先占有海量信息,应在第一时间监控和搜集各大网站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与判断,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2. 真伪分析。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人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网络管理人员对网上舆情事件进行有针对性鉴别,防止在新闻转载或跟帖中出现添油加醋现象,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3. 归类分析。舆情事件爆出后,管理监测部门应将该事件分门别类,这样网络舆情研判中就有的放矢.
4. 指向分析。舆情分析研判的目的在于最后的研判结论,要得到研判的指向需要把握量与度的指标。舆情监测人员通过相关网上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通过网络舆情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网络舆情的基本研判结果,并给相关部门提供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
5. 矫正分析。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分析与研判的结果与实际并不总是完全吻合,但对于错误的研判,要对舆情事件本身和舆情的分析研判实施“倒查”制度,这样既可以使舆情进一步臻于精确,吏有助于提高舆情分析研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 网络舆情的研判方式
舆情监测管理部门在网络舆情研判后,应针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机制进行规律总结。在网络舆情研判的分析中,应遵循以下几种网络舆情研判方式。
1. 网络舆情预测性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如在重大政治事件、重大节日以及相关事件爆发初期,进行及时的监控与跟踪,从而有效避免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从源头上进行规范是网络舆情事件少发生的有效手段。
2 网络舆情提示性研判:通过网络舆情以日调度、周研判、月商会和重大舆情随时会商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同时,舆情监测管理部门可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团体、各处室(部)及二级学院、学校活跃信息平台、线上对外传播途径等网上舆情信息进行监控,以有针对性地展开监控,从而注重和加强研判实效。
3 网络舆情动态研判。根据网络规律和特点,对学院及网络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动态性地适时跟踪、及时研究和判断,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从而做到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控有的放矢。
4 网络舆情反思性研判:根据网络舆情研判进行总结,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后或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舆情监测管理部门组织人员召开评析会,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成败,这样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提升网络舆情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要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把握主动权,该解释的要解释,该处理的要处理,只有及时回应才能掌握网络的话语权,才能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之,通过网络舆情研判的方式建设,能使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及时和准确的开展,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及时判断舆情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网络舆情事件,在网络舆情事件解决后,对前一阶段应对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与建议,对下一阶段网络舆情走向进行研判,从而对政府应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事件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