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药品生物技术专业
(二)专业代码:570103
二、修业年限
本专业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三、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说明 |
生物与化工大类 57 |
生物技术类5701 |
医药制造业 (27) |
生化药品制造 (6-12-05-01) 发酵工程制药 (6-12-05-02) 药物检验 (4-08-05-04) |
微生物发酵 生化分离 药品生物检验 药品营销 |
药物制剂工药品营销员 |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面向生化制药行业,能够从事微生物育种、微生物发酵、生化分离、药品检验及药物制剂技术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能从事生物制品、药物制品领域的质量控制、营销、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②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③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④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⑤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⑥在药品生产、检验和营销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⑦在药品生产、检验和营销工作中,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⑧具有严格执行药物质量标准、重合同守信誉的职业素质。
2.知识
①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②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③掌握药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生产、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
④熟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了,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岗位相关的标准和管理规定。
⑤掌握药品检验流程与方法;
⑥掌握药品营销基本理论知识;
⑦了解药物分析及药典基本知识;
⑧理解重要设备仪器检测维修方面的知识;
⑨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药物学基础知识;
⑩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所必需的英语知识;
3.能力
①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能按GMP要求和企业标准进行微生物药物的发酵(菌种培养、培养基配制,发酵条件控制与生产)操作;
③能读懂并编制产品生产、检验文件,能按GMP要求运用各种单元操作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分离纯化药物;
④能按GMP要求进行各种药物制剂的单元操作,如:粉碎、过筛、配料、湿法制粒、压片、胶囊填充、颗粒包装、铝塑包装等操作;
⑤能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发酵设备;
⑥能按中国药典和企业标准运用仪器设备对药物进行质量检验,并能分析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
⑦能对生物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并能分析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
⑧能进行市场调查、药品销售、营销方案制定、合同草案文本编写等。
⑨具有常见事故防范、评价、救助和处理等安全生产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任选课程。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由相关二级学院(部)完成,需按《公共课及超市管理(补充)规定》执行。
2、专业必修课程
(1)基础化学 72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20学时)5学分
主要内容:学习各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且能熟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及一些鉴别方法;了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设置目的: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基础化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2)人体解剖生理学 60 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1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生理,血液与血液循环生理,呼吸、消化、排泄生理,内分泌生理和生殖生理等。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基本知识,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各生理机能的整体协调性,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教学过程。
(3)药用植物学 34学时 2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用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植物解剖学知识(即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显微构造)、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类型、药用植物分类学(包括植物分类方法、植物分类等级、种的基本概念、拉丁名的命名法则及书写要求及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药用植物)及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等。在植物分类一篇中,对低等植物按藻类、菌类和地衣类介绍,对高等植物按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介绍,并介绍裸子植物门3-5科,被子植物门15-20科的各科特征及代表药用植物的识别要点。
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4)化学分析 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 5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的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关于物质体系构成及其性质的问题。
设置目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5)生物化学 6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和酶化学、维生素、糖代谢、生物氧化及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
设置目的:使学生掌握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生物体内多种代谢的化学本质和过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6)微生物学 72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5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和增殖、亚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发酵技术、细胞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7)药理学 60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12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过程等。
设置目的: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熟悉药物分类及分类依据。了解某些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的不良反应,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
(8)生药鉴定技术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中药鉴定的方法,能够熟练开展中药真伪优劣鉴定工作,同时使学生树立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并具有诚实守信,科学公正,依法检验的职业道德,具有独立思考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9)仪器分析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学习生物产品制造中常用仪器的使用,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检修,对仪器进行正确的维护。
设置目的: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用到的仪器会正确的操作,出现简单故障能够进行检修,对所使用的仪器会正确的维护。
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
(10)药物化学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讲授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典型药物的合成,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物的分类及结构类型,重要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临床主要用途,体内代谢与活性及毒副作用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理解典型药物的制备原理及杂质来源,为质量控制、分析检验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趋势及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1)发酵技术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概述发酵工业的发展、范围和应用,讲述菌种的制备、选育和保藏的方法和机理,讲述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配制方法,讲述发酵动力学和发酵过程中的灭菌、通气、搅拌和补料的方法与机理,讲述影响发酵工艺变化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并着重介绍发酵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动力学变化,是专业必修课。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常用发酵工艺与技术操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2)酶制剂生产技术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主要包括酶的生产技术和酶的应用技术。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酶的性质、生产及应用方法,是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3)生物制药工艺学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药品的生产流程,包括了抗生素的生产、条件控制、产品的分离纯化等一系列的工艺,重点阐述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和生物制药工艺的进展,为培养学生从事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和开发打下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专业必修课。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14)药剂学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 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药剂学与药剂生产工艺合并成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药剂生产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胶囊、滴丸、注射剂、软膏剂的制备工艺操作,能进行药剂生产工作。
设置目的:学习药剂生产的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结合生产实训。
(15)生物分离与检测技术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了解生物大分子及其所处溶液体系的基本特点以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生物分离技术;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着重强调生物分离工艺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掌握生物分离技术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科研与生产的能力。
设置目的:为学生将来在制药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专业必修课。
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
(16)药物分析技术 60学时(理论28学时,实验3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药典的基本组成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各类药物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化学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和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的一般规律与主要方法;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
设置目的:药物分析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物鉴别、检验技术,能进行生产操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操作。
3、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课):
本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某门课程实训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课程实训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实训中强化对知识的应用,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综合实训奠定基础;专业综合实训实习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顶岗实习是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到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实训实习,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课程实习实训,第一至第五学期,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随堂进行实践实训,完成每项实训实习项目后,撰写实训实习报告,由任课教师批改后,凡评定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可获得该项相应学分;
(1)创新创业实践课 30学时2学分
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创意,能够制作创业计划书。
(2)药用菌与组织栽培技术 60学时4学分
让学生通过对药用菌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药用菌操作工艺,以后能从事相关的工作或自己创业。
(3)微生物分离检测技术 60学时4学分
学生通过对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性质鉴定等基础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微生物培养和分离鉴定的技术方法,将来从事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工作
(4)发酵制药技术综合实训 60学时4学分
通过对发酵理论和技能及一些发酵产品的生产学习,能够进行抗生素、核酸、酶的发酵,熟练掌握发酵设备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5)生物制品实训 32学时2学分
通过对一些生物化学基础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性质鉴定和分离纯化,能熟练地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生化技术进行物质的测定,以后能从事相关的基础操作工作。
(6)药物制剂实训 32学时2学分
学习各种药物不同的制剂方法。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
(7)校外实习指导 60学时4学分
学习制药企业生产操作与安全知识,掌握药品流通与营销知识与技能。
(8)毕业论文 (设计) 120学时4学分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每名同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顶岗实习的内容撰写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本系,由本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定,凡评为合格以上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9)顶岗实习 270学时9学分
安排在第六学期,通过学生在生产企业工作学习,熟悉工作环境,撰写岗位就业实习总结;岗位就业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在实习单位的岗位就业实习鉴定,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可获得该项目规定的学分。
(二)选修课程
1.专业限选课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四门专业限选课程,药事管理与法规(4学分)、高等数学 (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互联网+药品营销技术 (2学分),共10学分。
2.公共任选课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够5门任选课程,即学院开设的超市课,包括公共艺术类课程和体育3。
公共艺术类课程包括《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音乐鉴赏》、《戏曲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门学习。
体育3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门学习。
六、学时安排
本专业三年修读的总学分为148学分,共2544学时。其中必修课128学分(包括实践、实训课,其中公共基础课28学分568学时,专业基础课65学分970学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3学分,任选课10学分130学时。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附件2《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应该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应该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应该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一)师资队伍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自治区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全部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名);副高以上职称10人,占85%;专职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2人,占92%,45岁以下教师10,占77%,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表1: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师资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学历 |
专业技术职务 |
讲授的课程 |
1 |
冯永淼 |
1962.11 |
男 |
博士 |
教授 |
生物化学 |
2 |
范文斌 |
1979.5 |
男 |
硕士 |
副教授 |
发酵技术 |
3 |
郭志林 |
1974.8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生物技术创业课 |
4 |
马瑞俊 |
1972.4 |
男 |
硕士 |
副教授 |
生物制药工艺学 |
5 |
韩岚 |
1980.1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酶制剂技术、分析化学 |
6 |
张海霞 |
1979.10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生药鉴定学 |
7 |
张金然 |
1978.2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药物化学、微生物学 |
8 |
杨秀丽 |
1981.6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药物分析技术 |
9 |
吴娜 |
1978.6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生物化学、人体生理解剖学 |
10 |
张俊霞 |
1982.4 |
女 |
硕士 |
副教授 |
仪器分析、生物分离检测 |
11 |
高仙灵 |
1982.3 |
女 |
硕士 |
讲师 |
药事管理与法规 |
12 |
那仁高娃 |
1983.6 |
女 |
博士 |
讲师 |
基础化学 |
13 |
邢少峰 |
1982.4 |
男 |
学士 |
讲师 |
生物化学 |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条件
表2:校内实训室功能情况表
名称 |
功能介绍 |
主要设备 |
房间号 |
发酵 工程 实训室 |
1.发酵设备结构、操作与维护 2.发酵设备空消与实消操作 3.培养基灭菌与菌种的扩大培养实验 4.啤酒、白酒、葡萄酒酿造实验 5.抗生素生产 |
全自动通风搅拌发酵罐、高温蒸汽发生器、干燥箱、空气压缩机、水浴摇床、全自动灭菌锅、药品柜等 |
403 |
生物 化学 实验室 |
1.离心、透析、电泳、层析基本操作 2.蛋白质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3.糖类的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 4.蛋白质电泳实验 5.蛋白质的盐析、层析实验 |
电泳仪、电泳槽、层析系统、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离心机、电子天平、酸度计、超净台、药品柜等。 |
234 |
分子 生物学实验室 |
主要开展DNA的提取、PCR、器械的清洗与消毒、细胞培养液的配制(母液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无菌培养技术、愈伤组织的诱导等相关实验,同时可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以及保藏等工作。 |
净化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台式高速离心机、电子恒温不锈钢水浴锅、电子天平 |
406 |
药物 制剂 实训室 |
1.粉碎、过筛和混合设备基本操作。 2.液体制剂、乳剂、混悬剂制备与鉴别。 3.酊剂和流浸膏剂。 4.栓剂、糊剂、散剂、颗粒剂制备和质量检查。 5.中药口服液制备。 6.膜剂、固体分散剂制备。 |
单冲压片机、固态药品包装机、液体药品包装机、膏状药品包装机、万能粉碎机、药筛、乳钵、电子天平、水浴锅、电热烘箱、冻干机等 |
515 |
生物技术综合实训室 |
1、 花青素等生物制品的生产实训 2、 生物制品的提取冻干实训 |
花青素中试生产线、冻干机等 |
523 |
生理 解剖 实验室 |
1.动物生理实验基本技术 2.红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测定 3.人体心电图描记 4.肌膜动作电位、骨骼肌收缩、神经干动作电位同步记录 5.生物信号系统和模拟实验操作 |
血压计、心电图仪等 |
401 |
生物分离检测实训室 |
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 |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超净台、层析冷柜、干燥箱、层析系统、冻干仪等 |
423 |
2.校外实训条件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目前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人数达到200人。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服务、项目开发、教材建设、职工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了一个专业对口、层次分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见下表:
表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
企业名称或实训基地 |
地址 |
承担 人数 |
备注 |
1 |
惠丰堂大药房 |
呼和浩特、包头 |
30 |
|
2 |
内蒙古常盛制药 |
内蒙古托县工业园区 |
100 |
|
3 |
内蒙古阜丰集团 |
呼和浩特郊区 |
50 |
|
4 |
国大药房 |
呼和浩特 |
30 |
|
5 |
九州通医药集团 |
呼和浩特 |
30 |
|
(三)教学资源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现有3门课程使用自编教材,分别是《发酵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其余未编写校本教材的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优选高职高专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或高职高专专用教材。
建设了《发酵技术》《生物分离检测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化学分析》6门课程组成的教学资源库,汇集了12个小时的教学视频,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一览表如下:
表4 课程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
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 |
用于引导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资源 |
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的教学资源 |
纸质教材 电子教材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图片库 |
企业案例 学生以往学习作品 学习资源录像 企业文件 企业合同 |
教学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考核方案 项目任务书 引导课文、测试题 |
真实项目 仿真操作软件 仿真设备 实际工具设备 |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建议
以药品的发酵生产、质量检验、药品营销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以项目为载体,推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根据学生具有乐于动手、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学习方法和能力欠佳、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特点,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四阶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微生物发酵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实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任务通过先单项技能训练后综合技能训练,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交叉渗透,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任务引领。以微生物发酵生产流程岗位任务引领,精心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在每一项目中通过“项目引入→任务提出→分组设计→讨论方案→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评价→反馈提高”,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惯性。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仿真、动画、图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手段:
①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车间、设备三维动画,形象、生动、直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②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及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素养及技能。
③仿真实训教学借助虚拟仿真平台,生物制药生产过程在“虚拟车间”中进行,在仿真实训中心的计算机上,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在“虚拟车间”中进行开、停车操作及事故处理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和成本,安全性高,最主要的不会影响真正的工厂生产。
④教学网站教学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了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下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实施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
在相应的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开发以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的技能考核系统,由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同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评分标准等环节,形成由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并存的考核体系。
教师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包括笔试、口试、实操及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工作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实训环节进行鉴定,包括实习态度、操作能力、培养潜质等,占总成绩的30%;学生自评是全组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包括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占总成绩的20%。
(六)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实施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学院制定的相关文件,结合本专业实际,制订了《专业建设实施细则》、《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新进教师培养方案》、《教学督导办法》、《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面积极贡献。
2.建立教学质量标准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从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入手,制订课程标准、教学条件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考核标准,逐步形成完善的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教学标准。
3.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成立由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通过学期期中、期末检查和日常抽查等方式,结合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的教学检查、听课、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风学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及时向教师反馈合理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本着“校企共育、多方评价”的原则,建立由系、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制定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开展多方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改进教学管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有学生须修完专业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任意选修课。通过考核成绩合格,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准予毕业。
本专业三年修读的总学分为148学分,共2544学时。其中必修课128学分,实践教学周13周,公共基础课28学分,专业必修课100学分,选修课学分2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