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通过月亮在不同天气中出现的月晕圆环,爱德华总结出人们的认知规律: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经常会从局部出发,从局部的印象扩散出整体印象,即人们一旦认定某个人在某方面有优秀品质后,便会认定他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该种优秀品质。
晕轮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评价倾向,对此,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个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中的两个不同班级进行演讲。演讲前,心理学家和一个班级的学生说:“演讲者在某方面具有惊人的成绩,他是一个热情的人。”但跟另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说:“演讲者非常严肃、冷漠、不易接近。”
结果在演讲者结束演讲后,两个班级给予了他截然不同的待遇:在被告知演讲者是一个热情的人的班级中,学生们在其演讲结束后积极热情的与他攀谈;在被告知演讲者是一个冷漠的人的班级中,学生们在其演讲结束后则是冷淡回避。
此实验深刻的揭示出: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一心理特点会干扰人们的判断意识,使其不能够清楚的看到对方身上的其他优点或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