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9月23日,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团委召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分享会。校党委副书记白海林,团委书记苏宇、副书记贾智慧、青年发展部主任孙青,各系(部)团总支书记及实践团队师生代表216人参会,总结实践成果、分享成长感悟、谋划长效发展,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后半篇文章。
会上,苏宇以“实践赋能成长,青春服务社会”为核心,从三方面总结本次实践工作。她指出,学校创新采用“1+2+N”模式,组建22支专项实践团队、组织3150名学子深入基层,将医药、供电、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持、社区治理的服务力量、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真正让“行走的思政课”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身边,实现了“专业赋能社会”与“实践锤炼青春”的双向奔赴。针对后续工作,她强调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强化岗前培训,推动“三下乡”从“暑期限定”变为“长效常态”,让青年服务持续扎根基层、贴近需求。
随后的成果分享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校团委实践团队、医药卫生系实践团队作为优秀代表,通过图文与视频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在卫国戍边一线传承红色初心、在乡村义诊中传递健康温暖的故事,让在场师生真切感受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机械与电力工程系董渊、计算机系张书恒两位指导教师,围绕团队安全管理、实践资源对接等实操问题分享“避坑指南”,为其他团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人文与旅游系朱佳佳、铁道系苗朝阳两位实践成员,以“从校园到基层”的蜕变经历,展现了青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坚定理想、增长本领的成长轨迹。互动交流环节中,针对新团队提出的“选题如何贴合地方需求”“校地资源如何高效联动”等困惑,优秀团队代表与指导教师现场答疑、精准支招,让经验分享真正落地见效。
白海林对本次“三下乡”实践成效及分享会的举办给予高度肯定,强调“三下乡”不仅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其核心在于引导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针对学校“三下乡”工作的长远发展,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让实践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二是打造特色品牌,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形成辨识度高、影响力广的实践项目;三是筑牢安全底线,完善全流程安全保障机制;四是深化成果转化,让调研报告、技术方案真正服务地方发展。他特别寄语青年学子,要以实践为契机,实践前夯实专业基础、实践中主动破解难题、实践后总结反思成长;学校需建立健全成果评估机制,推动优质调研成果对接地方决策、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文化成果通过多渠道传播,同时主动与地方、企业共建长效实践基地,让青春力量持续为基层“作贡献”。
此次召开成果交流分享会,既是对暑期实践的全面总结,更是对青年学子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再动员。它不仅搭建了经验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更让“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理念深入人心,为学校后续高质量开展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激励更多呼职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
团 委
2025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