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子 说 廉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孔子说廉之一:政者,正也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谓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
这是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话。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鲁国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遵照其父季桓子“相鲁,必召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的遗嘱,花钱把孔子请回国内,不时找他问政,这是其中一次。
回到鲁国后,年轻的哀公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也从正己的角度作了回答:“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人民就有了方向,也跟着正道直行。如果管理者心术不正、行事不正,百姓怎么能遵守秩序和法律,怎么能正道直行?
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正,心里没鬼,说话办事方显浩然之气,自然有人愿意服从。不正,心里总是有鬼,说话办事老让人觉得贼头贼脑,岂能让人心服口服?
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人格扭曲、行为乖张的人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他提出“正己而物正”(《孟子·尽心上》)的要求,意谓自己正了,所行的事也就正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儒家强调正己修身的立论基础,是以个人为开端。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命。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在其精彩的演讲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精辟名言,使得听讲者惊诧不已。他说,这两句话“德国人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执政者依法治国的一种告诫”。他还说:“我们赞叹中国,赞叹其古老的文化和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先哲孔子在德国也广为人知。时至今日,他的至理名言依然能给人以启迪。”(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二: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意谓假如你们当官的没有贪财的欲望,就是奖赏偷盗,老百姓也不会去偷盗!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鲁国执政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请教孔子该如何治理,孔子讲了这两句话。
每每读到这两句时,痛快之感油然而生,甚为夫子的直率人格和深邃的眼光而折服。
孔子的回答,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独具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出为官者清正廉洁方面的问题——认为把贪污腐败问题治理好了,盗贼问题也就随之平息了。他说:“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荀子·正论》)意谓天下政治清明,盗贼就会率先改变自己!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能回来,是弟子冉有给季康子提出的建议,然后鲁国“以币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使得孔子回到了母国。此时的孔子,虽身无一职,但终因桃李满天下,加之不少弟子又在康子手下任职,所以,鲁国当权者都把他当“国老”(《左传·哀公十一年》),对他倍加敬重。因此当康子请教如何治理遍布鲁国的偷盗问题时,孔子不留情面,抓住了关键,击中了要害。
子贡做了官,孔子告诫他:“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说苑·政理》)一个为官公平,再加上一个廉洁,把这两条做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打倒你。
世间凡是倒台的,都是自己打倒自己的。按正道行事,不贪不占,光明磊落,又有谁能打倒你?大凡因贪污受贿而沦为阶下囚的,他们缺少的不是经世致用的本事,而是无欲则刚的信念。
当年齐国闹旱灾,春天没有食物可吃,饿死了不少人。齐景公找到孔子求对策,孔子说:“遭遇饥荒之年,国君应乘劣马驾驭的马车,祭祀只用下等的牲畜。”(《礼记·杂记下》)提出用这种办法,缩减政府开支,控制铺张浪费,从而救民于水火。
大旱之年,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救民如救火,作为一国之君,倘若还在花天酒地而不拯救百姓,君位还能保住吗?
孔子九世孙孔鲋做了60年的官,他在讲到为官之道时说:“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孔丛子·答问》),意谓一个人善于射箭,就有一百个人争着效仿他——这讲的是为上者的表率作用。
孔子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大戴礼记·主言》)意谓居于上位的君臣,是民众的表率,表率正了还有什么不正呢?(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三:欲而不贪
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意谓君子为政惠民,不劳民伤财;让民众做事,但并不被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婪;泰然,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
这是回答子张问政时讲的话。
作为君子治政的五种美德,“惠而不费”,强调的是为政利民、无费于财的思想;“劳而不怨”,讲的是合理劳民的意思;“泰而不骄”,讲的是待民的一种谦恭态度;“威而不猛”,讲的是虽有威严形象,但能和民的意思。
我们重点看看“欲而不贪”。
孔子对这句话作了如下解释:“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意谓为政者自己如果追求仁德便会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贪的呢!
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两个层面:对人,讲的是爱人利物;对己,讲的是去私慎独。以仁(人)为本,便有了爱他利他的境界,他怎么可能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把国家或他人的财物贪为己有呢!
欲望,人皆有之,包括孔子,关键是要做到“欲而不贪”。
一个卫国人钓到一条鳏鱼,大得装满车子,孔子的孙子子思问:“鳏鱼是很难钓到的,你用什么方法钓到的?”那人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用的是一条小鱼做鱼饵,鳏鱼经过的时候,连看也不看。回来我换了半只小乳猪做鱼饵,鳏鱼就上钩了。”
子思感慨道:“鳏鱼虽然不容易捕获,但因贪图鱼饵而死;士人虽然胸怀治道,却因贪恋禄位而死啊!”(《孔丛子·抗志》)
子思到了齐国,齐王对子思说:“现在诸侯混战,天下纷乱,没有霸主,齐国强大人口众多,我想谋求霸业,您看怎么样?”子思说:“不可以啊,因为您不能去除您的贪利之心。”齐君说:“贪利有什么坏处?”子思说:“水性清纯而泥沙让它浑浊,人性安适而嗜欲使它紊乱。所以能拥有天下的人,一定不是图谋占有天下的人;能得到良好名誉的人,一定不是求取名誉的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抛弃贪利之心。”这就是说,去掉贪心,也才有可能拥有天下。
在儒家看来,为政成功与否全在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自身尚且难保,遑论天下。孔子拈出为政五德,“欲而不贪”最为切直,为政者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功夫尽在“欲而不贪”。政治是公益事业,唯有不贪者能服众,唯有不贪者能得民心,唯有不贪者能致太平!(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四: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
孔子说:“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说苑·杂言》)
意谓就一般人的性情而言,手里的钱多了,就会奢侈挥霍,不足就节俭。没有禁令就放纵,没有节度就逸乐,放纵欲望就败亡。
接着孔子说:“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欲不可不听也。”意谓饮食要有定量,衣服要有节制,住宅要有限度,聚敛要有常数,车辆器物要有限额,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所以法度不能不明确,教育的话不能不听从。
孔子说的“度量”和“善欲”两条,体现的是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原则。
这就是说,一方面须设立一定的法律条令给予指导、调节和节制,使人举足有措而适归于治;一方面要通过教育,让人有是非标准和是非之心,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孔子认为,“凡夫之为奸邪、盗窃、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孔子家语·五刑解》)意谓凡是邪恶、偷窃、犯法、恣意妄行的人,是由于不满足,不满足是因为没有限度。没有限度,往小的说是偷盗懒惰,往大的说是奢侈浪费,都是没有节制造成的。
人由好变坏,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变坏的,是由细微的变化慢慢积累起来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注意平时的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由量到质的变化。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如果鸡蛋没“缝”,苍蝇即便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无奈何于鸡蛋的。所以,关键还在自己。
有些人变坏,除了个人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问题。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制度但监督不到位,这都有可能让意志不坚定的人走向堕落。因此,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甚为看重为政清廉的品德。
宋代清官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乞不用赃吏》)
做官贪得无厌,必定会给他带来祸害的,这种祸害,有时是致命的。
近些年来,媒体披露的一些倒台的高级干部,有的甚至走上不归之路,也是渐渐变坏的。这些人不乏宏图大志,但中途或晚年倒台,都是因“无禁、无度、纵欲”由量变引发质变造成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心过重,失去控制,完蛋是迟早的事。(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五: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孔子说:“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说苑·政理》)意谓当官为政没有比公平更好的美德,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的节操。一个人如果拥有廉洁公平的操守,就可以经受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子贡将出任信阳的长官,向孔子辞行,孔子给他讲了一番为官的道理,其中说到这四句话,希望他能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官员。后来,子贡也的确在自己的从政生涯中,忠实地践行了老师的教诲,做出了不一般的业绩。
我们先看看孔子讲的“平”。
为政公平,处事公正,这是孔子提倡的为官之道。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待的时间最久,不少学生和朋友都是卫国的大官。有人担心卫灵公重用孔子,所以跑到卫灵公那里中伤孔子,说他想叛乱。卫灵公派人捉拿孔子,于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四散逃走。
孔子的学生子皋慌乱中跑到城门下,城门已闭,出不去,有个守门人认识他,把他拉到城门旁的暗室中藏了起来,所以抓捕的人没有捉住他。
这个守门人受过刖刑,被砍掉双足,罚来看门,而执行刑罚的正是子皋。子皋问守门人:“当初因我坚守法令而砍掉了你的脚,今天正是你报仇的时候,你为什么要保护我?”守门人说:“我受断足之刑,那是我罪有应得,也是没办法的事。然而当您审理此案的时候,仔细揣摩法令,想使我免去酷刑,这我是知道的。等到刑罚判定,您面有愁容,我也知道您的好心。这并不是您私心偏袒我才会这样,而是您的天性和仁爱之心使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报答您的原因。”
子皋逃脱后,找到了孔子,向老师汇报了自己这番遭遇,孔子深有感触,他说:“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谓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树立仇怨。“概”是推平量器的(工具),官吏如概,是平正执法的。治理国家的人,不可失去平正。
孔子年轻时给季氏当仓库会计,办事即以公平著称,故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夸奖他:“料量平”(即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
再看看孔子讲的“廉”。
孔子说过“委利生孽”的话(《大戴礼记·四代》),意思是积利不当会产生祸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如同踏在薄冰上,迟早要掉到冰窟窿里,万不可心存侥幸。
宋代陈师道说:“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意谓历史上那些家财万贯、地位显贵的人,今天谁还能记住他们?功勋或美名,只会记在那些一心为公的人身上。这两句话可谓深得孔子所谓廉平之旨。(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大凡见小利而动心的人,没有几个能成大事的。只有抛弃小利的干扰,才可能有实现目标的大思路、大智慧和大手笔。
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意谓不要图快,不要贪占小利益。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占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子夏做了莒父(今山东高密县东南)的长官,临行前,向孔子请教如何把官当好,孔子告诉他这段话。
孔子对弟子们的优点与缺点了如指掌,回答弟子提问时总是因人而异,针对性很强。同样都是问如何把官做好,子张有点眼高手低,孔子告诫他“居之无倦”(《论语·颜渊》),而子夏的毛病是“常在近小”(《四书集注》),孔子便以开头这段话告之。
重点看看题目这句话。
孔子曾告诫为官者:“好见小利,妨于政。”(《大戴礼记·四代》)他认为:“隐小物以害大物者,灾必及身矣。”(《韩诗外传》卷六)意谓关心小事以致损害大事,灾祸就必定降临到他身上来。
做人成事要学会权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包括对财富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因为利益有如此大的诱惑,孔子才告诫我们不可因利而误入歧途。
记得幼年时,父亲常跟笔者说的一句话是:“吃亏者常在,能忍者自安。”还说:“记住,永远不要贪占别人的便宜。”这实乃生活的真理。自古以来,“获利显而伏隐患,得利近而播远忧”。一个人琢磨着怎样才能更好地占便宜的时候,也一定是他要开始吃大亏的时候。
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样一个节目:台湾商人马爱珍一生历经磨难。26岁时,当飞行员的丈夫葬身蓝天,当时她已有4个月的身孕,还带着两个女儿。面对困境,她曾两次自杀。后来听了母亲的话,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开始经商。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她赚到的第一笔钱,是她为原来打工的公司争取到的一个订单,老板要给她50%的利润,她只要了20%,10万台币。她在为买方进货时,明确告诉对方出厂价格,然后由买方看情况给提取1%到3%的佣金。后来有了钱,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她的公司在世界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
面对业务伙伴,要掌握利人为先的技巧,信守共同赚钱的互利法则,宁亏自己,不亏他人。这样,才有未来。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没有一个是见小利而动心的。何以?凡见小利而心动者,没有大眼光,必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七:无度则失
人生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欲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节制的欲望一旦突破界限,就可能覆水难收,铸成大错。
孔子说:“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说苑·杂言》)意谓就一般人的性情而言,手里的钱多了,就会奢侈挥霍,不足就节俭。没有禁令就放纵,没有节度就逸乐,放纵欲望就败亡。
接着孔子说:“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欲不可不听也。”
意谓饮食要有定量,衣服要有节制,住宅要有限度,聚敛要有常数,车辆器物要有限额,以此来杜绝祸乱的根源。所以法度不能不明确,教育的话不能不听从。
孔子说的“度量”和“善欲”两条,体现的是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原则。
这就是说,一方面须设立一定的法律条令给予指导、调节和节制,使人举足有措而适归于治;一方面要通过教育,让人有是非标准和是非之心,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孔子认为,“凡夫之为奸邪、盗窃、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孔子家语·五刑解》)意谓凡是邪恶、偷窃、犯法、恣意妄行的人,是由于不满足,不满足是因为没有限度。没有限度,往小的说是偷盗懒惰,往大的说是奢侈浪费,都是没有节制造成的。
人由好变坏,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由细微的变化慢慢积累起来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注意平时的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由量到质的变化。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如果鸡蛋没“缝”,苍蝇即便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无奈何于鸡蛋的。所以,关键还在自己。
近些年来,报纸上披露的一些落马的高级干部,有的甚至走上不归之路,大都是渐渐变坏的。这些人曾经不乏宏图大志,但中途或晚年倒台,都是因“无禁、无度、纵欲”而背离了信仰和人民,最终滑向堕落的深渊。“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心过重,失去控制,完蛋是迟早的事。(孔庆林)
孔子说廉之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在利益面前,要想到道义;在国家危亡关头,不惜付出生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作为积淀了两千年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要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起来。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意谓看到利益要考虑合理与否,国家遇到危险要敢于付出生命。这是子路问什么才是完美的人时孔子回答的话。成语“见利思义”和“见危授命”均出自于此。
我们分别看看这两句话。
关于“见利思义”。孔子是人性论的集大成者,他说:“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亢仓子·农道》)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利,是人之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富比穷好。因此,求利是人性使然,人人都有求利的需要与欲望。
关键是如何求利。
孔子曾引《诗经·大雅·旱麓》篇“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句来教育弟子(《礼记·表记》)。意谓和乐的君子,寻求福禄心不邪。这句话告诉我们,福禄的求得是不能靠歪门邪道的。孔子“见利思义”的思想,扩展为两句话就是:不取不义之财,只求合义之利。这就是说,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利”,而不义之利,则分文不取。
鲁哀公问:“想提高德行应崇尚什么?”孔子明确回答:“义,利之本也。”(《大戴礼记·四代》)直陈利在义中,重义方能有利。
人的内心在受到名利的引诱时,就会经受考验,如果不坚定,甚至灭绝上天赋予人的良知良能,而去极力追求无穷的物质或感官欲望的满足,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利,不仅为人之生存所必需,也有着巨大的危险性。因此,不可因利而失掉了做人的底线和气节,以致走上不归之路。要知道,为此而丧命的,自古多矣。四书之首的《大学》里有“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话,意思是通过不正当的路径得到的财富,也会以各种方式丧失掉。现在对不少贪官的判词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不也是最好的注脚吗?
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利益的保障。所以,对于利,问题不是该不该追求,而是该怎样追求——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正在于此。
关于“见危授命”。在孔子看来,道义高于生命,在道义需要牺牲自己生命时,不可苟且偷生,要挺身而出,为真理,为国家而献身。
孔子说:“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礼记·儒行》)意谓君子尊奉仁道而行,抱持道义而处,即使遇上暴政也不可能改变操守。这段话,讲的即是儒者“见危授命”的气节。
孔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古迄今都是志士仁人成就自我、报效国家的价值取向。(孔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