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洁教育 > 正文

廉洁教育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读《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之《信德诠解》

时间:2017-05-05 来源: 阅读: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读《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之《信德诠解》

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信”是一个重要的德目。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有“信”,传统八德与近代“新八德”中都有“信”,足见信德在中华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国人向来崇尚诚信,强调“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万善之首必曰信”“有信则立,无信则失”。“信”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美德,是规范社会行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历来被视为“立人之道”“立业之基”“立国之本”。当代,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社会,守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德行。有鉴于此,对传统信德的缘起、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辨析其现代价值,消除一些误解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之《信德诠解》从信德的起源入手,阐释信德的来龙去脉,概括信德内涵,从不同层面分析信德价值与重要性,深入浅出,兼顾了科学性与通俗性,给我们构建和阐释了中华传统信德的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读《信德诠解》一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旨突出,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信德诠解》主要从个人、政治、社会三个层面阐述了信德价值。就个人而言,从修身、交友、处事三方面探究个人信德的重要性。真诚是信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正如荀子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作者强调,诚实的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应具备“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律自守精神。诚信是朋友交往的准则,朋友之间应当相互信任,信守诺言,坦诚相待敢于规劝。为人处事要恪守信用,有信则立,无信则失。本书对个人信德修养及其践行价值的阐述,有益于人们正确认识个人信德修养的重要性。

《信德诠解》还从官德修养、务实实干、政府公信等三方面论述了信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官员之德,首重诚信。作者认为,信作为官徳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官员对国家、对上级、对工作要“信”;二是官员对民众要讲信用,不欺骗民众。树立公信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有公信者昌,失公信者亡。

《信德诠解》不仅从不同层面深入阐释了信德的价值,也探究了信德培养的问题。作者指出,养信需要勇恒恕。所谓“勇”,即道德上的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就能忍受各种苦难、适应各种环境,始终坚守诚信而不变。所谓“恒”,即永久地信守承诺,这就是真正的信。所谓“恕”,即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要懂得宽容和饶恕,懂得体谅他人的难处。

其次,正本清源,破除误解。《信德诠解》之“信之道,义为大”对信与义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辨析了何为真正的信,何为愚信的问题。孔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说法,其实就是孟子所谓“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强调脱离“义”而讲“信”,片面强调“信”,机械地遵守言行一致的规则,并不符合“信”的本质。要不要言出必行,关键在于一个“义”字。合乎义的,自然要信守承诺;如果不合于义,那么拘泥地守信,固执地践诺,则是有悖于道义的,就成了小人。作者强调,坚守诚信,固然可敬;但是唯有理解了信之道“惟义所在”的真精神,才能真正称得上践行信德。

《信德诠解》不仅区别了大人、小人对信的不同理解,对大信、小信也进行了辨析,强调不能盲从盲信。否则,就是守了小信,而失了大信,是对社会的失信,对道德的失信。作者指出,君子固守正道但不拘泥于小信,乃是一种人生智慧。在某些情况下,人如果拘泥于私人间的承诺、信约,往往可能误了大事,损害更多人的更大利益,从而使自己陷于更大的不义,这是不可取的。因而孔子用“君子贞而不谅”来补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代人要讲的诚实守信应当是符合“道义”的“大信”,这才是真正的诚实守信。

再次,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信德诠解》写作手法灵活生动,多用古今鲜活的事例说话,尤其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当代事例,都来自生活,容易让读者引起共鸣,从而起到良好的信德教育作用。(作者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