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背景
随着我院申报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省级示范校等质量工程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高。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产方式转变等,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多更高要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尚存差距,主要原因有:企业参与教学建设的动力不足、缺乏实质内容;深度合作团队建设不够、师资实践教学的能力薄弱;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模式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此,2008年我院启动了专项研究计划,成立“产学研融合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学院建立“三体共育、四方保障、五能递进”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其后学院依托企业(行业)、政府、学校资源优势,创建“马铃薯研究院”、“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哲学学会”、“经济学会”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吸引企业项目和优秀工程师进入学院;组建跨界项目科研团队、匹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做、赛”组织实施教学,最终实现校政企研紧密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体系。
成果实施以来,学院师生获专利 项,实现成果转化 项,学生在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实践技能大赛获奖 项。其中《紫薯花青素提取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已建成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分离提取生产性实训基地,年处理鲜薯能力达200吨,年产值超200万元。2017年,《紫色马铃薯花青素提取工艺及中试生产线》在内蒙古首届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
二、成果基本内容
学院通过“校政企研”四体联动,“校企研”三方共同参与,以单项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递进、职业素养贯穿始终的培育模式,形成职业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成果基于这一平台,课程实训训练基础能力,交替实训训练专项能力,顶岗实习训练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三体共育”是指:“校企研”三大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商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等重要内容; 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讲座,联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科研所、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教师为企业提供人员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学生在研究所参与教师与工程师科研,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企业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等。
“四体联动”是指:一是学校主导:学校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校政企良好合作。二是政府推动:市政府出台各类政策,鼓励师资引进和培育;建立职教园区,统筹职教资源;牵线搭桥促进校企合作;鼓励校企研发,给予资金保障。三是企业参与: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提供部分设备、场所、技术、师资和文化;支持高校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合作开发教材,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四是科研助力:学院依托研究院(所),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并应用于教学中,企业工程师、教师、学生参与科研,寓学于研中,寓教于研中,寓产于研中,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五能递进”是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单项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五种能力。无论在学习、企业、科研所,还是在单项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育的全过程,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单项能力即解决简单任务的单项技能。专项能力是解决复杂项目的多种能力的组合,综合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熟练完成一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素养。创新能力是通过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的能力。通过“三体共育、四方保障”、革新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五能”递进。
三、成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了多年来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各方作用发挥不好,缺乏有效联动机制问题。多年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没有深入实质合作。本合作模式由于政府的介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科研助力四方联动的机制,解决了多年来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问题。
2、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不能为政府、企业提供有效技术咨询和服务。政府注入资金,校政企联合成立研究院,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提高了企业效益。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培训企业员工。
3、解决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生产、科研融合不够。很长时间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教师科研不能与企业生产对接,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职业技能差。本合作模式在政府和科研院(所)的参与,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生产技术与科研项目对接,解决了教学、生产、科研融合不够问题。
4、提高了师生的教、学、研能力。平台的建立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教学、学习、创新的舞台。学生参与校企开发技术项目,参与研发生产技术方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与科研能力。
四、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了本土特色的校政企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与市政府、各类企业三方共同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及评价机制。成立了学校、二级学院两级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等规定,规范了各单位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并进一步规范了校企合作中主体的的责任和考核标准。
2、建设科研生产实训集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了紫色马铃薯花青素提取工艺及中试生产线生产性实践基地,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政府、学校、西门子公司共建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自动化实训基地;政府、学校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我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电物流公司共建高铁、普铁电气化综合实训基地,等等。
3、共同成立研究院(所)。由市、县政府、学院、中加农业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同参与组建呼和浩特马铃薯食用菌研究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了“生物化学研究所”、“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哲学学会”、“经济学会”等,为师生和企业员工(尤其中小企业)提供了科研、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平台。
4、共同组建教师科研团队。学院组建了20个科研服务团队,在农业新技术推广、马铃薯、食用菌新品种培育、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农村精准扶贫;自动化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工作,解决了政府、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同时促进了校企沟通,学生在企业可以完成工学交替实训过程,也通过课题项目师生实践,提升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5、通过“教、学、做、赛”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学院90%以上的专业校内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完成了课程教学阶段,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五、成果创新点
1、构建了“校政企研”四方联动,以课程实训、交替实训、顶岗实习为线,形成职业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了“校政企研”四方联动“学校主导、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科研助力”的合作运行机制。
3、将科研成果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做研基地。
六、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应用效果
成果实施以来共引进实际项目2项,校内14名专业教师参与项目研发,并转化成教学项目6项,受益学生达2000余人,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近来,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共获奖42项。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从85%提升至91%,学院连续六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称号,区内招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一直保持第一。
2、教学团队素质明显增强。通过实践平台,专业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均得到极大改善。本成果已形成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教学建设成效显著,学前教育、电气化铁道技术两个专业大类连续两年全区排名第一;主持2个省级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建成优质资源共享课2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成果实施以来,教师迅速成长,1名教师获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名教师分别获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奖、自治区二等奖;拥有自治区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教坛新秀4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3、实践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借助自治区级公共实训平台等建设,吸引基地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重大专项3项,教师将科研创新提炼为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设院士工作站,知名专家走进职教战线;政府牵头搭桥,给予学院倾斜政策,吸引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成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战场,中车株洲有限公司向学院投入2000万用于实训条件改造,实践教学的轶硬环境获得极大的改善。
(二)应用推广
成果受惠已覆盖全院50个专业。并在区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区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论坛等交流中,本成果被指定为典型发言内容;成果吸引20多所院校来访,多次向同行介绍经验,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建立校际联盟,推广成果经验。
2017年 3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等一行莅临学院参观了紫色马铃薯花青素提取工艺及中试生产线,对马铃薯食用菌教学研究和学生实训情况进行了了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新浪新闻、内蒙古日报等国内、区内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