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方案(2016试行)

2019年01月30日 23:29  点击:[]

一、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汽车工业、汽车后市场为宗旨,培养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 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 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成败。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学校给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进行课程实习,企业也有权优先选拔留用优秀学生;同时,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和技术服务要求为学校提出专业建设建议并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 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 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三) 组织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

成 员:企业技术工程师、教务科科长、汽车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室各老师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 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5)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

(6)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

(7)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建立校企人员交流机制

1.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兼职,赋予兼职人员具体工作职责和权限,并为兼职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共同制订校企兼职人员管理制度,互相委托对方对兼职人员在兼职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管理,并将对方的考核意见作为兼职人员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保证学院兼职教师来源和工作时间的稳定性,有效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依托合作企业,收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的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3.校企合作人员定期探讨和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校企合作人员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

 

三、技术服务校企双赢机制

1.校企双方依据董事会章程将合作学院发展纳入各自建设规划中,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培训,依据企业发展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企业依据产业规划,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吸收学生就业,形成合作学院的吸引机制。

2.建立融入行业生产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评价毕业生的制度,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规定》等运行机制;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落实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引进或研发生产项目,共建企业冠名实训基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形成校企共建基地、合作就业机制。

 

四、顶岗就业双方评价机制

1. 顶岗实习模式

学生前两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 合作教育培养, 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以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评价机制,实施“跨界”管理,加强实习管理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的配合。在技术指导上以企业为主,在管理工作上以学院为主,实现学院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课程考核与生产考核相结合,严格纪律,量化考核。

学生毕业后,由专业建设工作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的岗位任职情况及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机电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

 

上一条: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下一条:教师工作站职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