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骨干自评报告
一、项目概况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被批准为创新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项目,《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于2017年9月获得批准。
本项目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主线,秉承学院“产学交融,工学结合”的重要原则,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前校后厂、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发展、学生受益、企业受用”为主旨,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方式,在完善师资结构、实训设备、运行机制与制度措施保障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前校后厂、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工学结合的课程3门,自编教材3部,构建了3门课程教学资源库,带动促进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发展。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本教学团队有20名专职教师和8名企业兼职教师。成为了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队伍。2011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院级教学名师3名,院级教坛新秀2名。
实验实训条件日趋完善。构建了功能完善、技术领先、资源共享,融教学、培训、鉴定、服务、生产“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使用面积达45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达1000万元。加强校企合作,签约17家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加强了内涵建设。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汽车专业人才的孵化器,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61%,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于90%。由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拥有学历和技能双证书,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同步发展。近五年完成省级或企业课题8项;为企业开展多项技术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并为对口支援职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发表论文60篇,专利5项,出版专业教材12部,校本实训教材6部;教师改制实训设备17台。
二、项目完成情况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领导下,成立汽车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决策,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指导、协调及督促。进行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调研,制定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机制实施方案。制订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激励、调动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1)依托地方经济,形成“前校后厂、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合作企业、汽修厂为依托,深化“前校后厂”的运行机制,强化管理手段,为实现“学训交替”的教学运行提供保障。继续优化“学训交替”运作方式,实施分段教学,解决好教学时间与企业生产时间矛盾的关系,完善“前校后厂,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转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2)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①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
经过对呼市地区的多家汽车制造、维修企业的考察、调研,明确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剖析了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了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并不断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全员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建设期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组织教师先后走访汽车维修企业10余家,针对汽车制造、维修企业、机动车检测管理部门的装配、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技术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群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车辆调试及装配、汽车性能检测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以下岗位:
初次就业岗位:汽车机电维修工、车辆检验员、汽车及配件销售员、服务顾问;
发展岗位:维修技术主管、质检员、保险理赔专员、服务经理;
拓展岗位:技术总监、销售经理、配件经理。
③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各岗位要求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工作任务分析会,共确定了本专业5个典型工作领域和27个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详见表2-1。
表2-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岗位与工作任务
工作领域 |
典型工作任务 |
1.客户接待(维修顾问) |
1.1接车 |
1.2建立客户档案 |
1.3与客户沟通 |
1.4报检、确认、估价 |
1.5与客户签订合约 |
1.6跟踪车辆维修进展 |
1.7交车 |
2.检修 |
2.1检测诊断 |
2.2机电维修 |
3.汽车保养 |
3.1清洁 |
3.2润滑 |
3.3紧固 |
3.4调整全车 |
3.5检查车身 |
3.6补给 |
4.维修质量检查 |
4.1自检 |
4.2互检 |
4.3专检 |
4.4总检 |
5.管理 |
5.1设备管理 |
5.2工具管理 |
5.3仓库管理 |
5.4车间调度 |
5.5人员管理 |
5.6制定制度 |
5.7员工培训 |
5.8安全管理 |
(3)构建课程体系
①基本素质教育体系
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设计了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四大类别的公共必修课结构表(见表2-2)。在公共必修课改革中,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实质性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表2-2 公共必修课结构表
课程类别 |
公共必修课 |
思想品德教育类 |
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2.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形势与政策 4. 入学教育(包括学情、院情教育) |
职业素质教育类 |
1. 专业入门教育(包括感受企业文化、职业认知) 2. 创新与创业(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 顶岗实习(包括职业素养训导) |
身心健康教育类 |
1. 体育 2. 军训 |
应用基础类 |
1. 大学语文 2. 计算机应用基础 |
②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汽车制造、维修企业的考察、调研,召开了由行业专家、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分析会,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和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状况,针对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遵循“前校后厂、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4)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①完善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研讨会、咨询等方式,根据劳动部职业资格等级证的能力要求,并借鉴行业认证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制定,按照学习情境设计,制定出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和《汽车底盘拆装与检测》。
②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
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全部实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共建设了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3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及车身电控技术》和《汽车车身修复与涂装》。精品课程:《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汽车底盘拆装与检测》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其中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贴近生产实际、融入行业标准、便于学生和企业职工自学的特色教材3部:《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拆装与检测》。
(6)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本专业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行动导向”原则,以实际工作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学教相辅”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下图2-1为我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六步教学方法进修教学的情景节选。
图2-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六步教学法情景节选
根据本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特点,按照“现场考核与书面考核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标准和行业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掌握情况。采用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期终理论考核评分*30%+学生工作评分*20%+过程技能测试评分*40%+管理职能考核*10%,既突出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质等,达到了以考促学的效果。
(7)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
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了3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包含课程设计、素材库、教师教学资源库等,以学院宽带网络为依托,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和动态化,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8)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建设情况
按优质校建设要求,逐步完善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建设,成立监控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与指导,通过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1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院级教学名师3名,院级教坛新秀2名。
三年来共派出16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学习、20人次参加校本培训。长期聘请苏慧东、王鹏飞、马文斌、刘春、薛永宽、李云飞、刘岩华、武雅鹏、宋小路等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2名专业带头人和6名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专职教师100%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重点专业建设期间教师们更新了职业教育观念、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专兼教师的有机融合,有效整合了校企资源,提升教学团队技术服务整体水平。
4.实训基地建设
三年来,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方式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与实训条件建设新增设备358.6万元,实践教学场地扩为4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1000万元;与校外的17家合作企业签约,完成了实训条件项目建设任务。实训基地建设(见图2-2)
图2-2实训基地建设
(1)校企合作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与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实训基地建设结构(见图2-3)
图2-3实训基地建设结构
充分依托企业,建立了融合企业管理理念的教学环境。全面引入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标准,开展“7S”管理,推进基地内涵建设,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并举,人才、设备、场地共享的目标。 完成了实训基地现场管理建设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任务。
完成2个车间的扩建、1个汽修厂改建和9个实训室的打造,新增实训教学设备90台(套),极大地改善了实践课程教学条件。
(2)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与企业联系共建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立中集团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奇瑞汽车等单位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7个,为学生外出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保障。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技术服务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师搭建了开展技术服务的平台。主持手动变速器构造原理实训台研制项目;主持现代学徒制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参与深圳风向标科技有限公司的教学用数据传输网络系统示教板研制和发动机实训台架研制;参与和呼铁局合作的《三维交互沙盘应用于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仿真实训的研究》项目;参与鄂尔多斯学院的教学用汽车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示教板的升级改造。
(2)社会培训
本专业教师团队依托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驾校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共为企业、社会和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500人次的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和考评员培训服务。
(3)对口支援
开展主要面向周边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口支援院校师资的职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与和林职业高级中学洽谈了对口支援建设的合作事项。承担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全部学生与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项目建设成效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经过三年建设,在师资、课程、实训条件、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和成果。
1.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建设成效
本专业的高职、职业本科(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办)和专本硕项目(与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合作办学)共同构建了高职自主办学、应用型本科联合办学与国际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以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前校后厂,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学中,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一体化。同时,通过“引企入校”达到校企深度交融,将部分实训教室建立在车间,实现“教室-车间”一体化。通过广泛的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劳动态度、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达到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了6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和课程资源库建设。
2. 校企合作建设成效
成立了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成立了1个企业家工作站和3个教师工作站,制定企业专家工作站及教师工作站管理相关制度。完成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调研,制定了实施方案。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开拓培养方式、多层次实习、共建实训基地、开设培训班等多种合作方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培养了专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专兼职骨干教师10名。100%专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校外兼职教师全部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勇于创新、专兼结合的自治区级优秀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中拥有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名(赵生虎),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名(殷晓飞),院级教学名师3名(刘红、赵生虎、殷晓飞),院级教坛新秀2名(殷晓飞、苏军)。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三年来,校内实习与实训条件建设新增设备358.6万元,实践教学场地扩为4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1000万元;新增实训教学设备90台(套)。与校外的17家合作企业签约,完成了实训条件项目建设任务。建设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记录、实训报告;形成资源优化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
5. 社会服务建设成效
始终坚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依托学校的办学资源与专业优势及行业背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派出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搭建汽修服务平台,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提高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成果开发、推广能力。完成了企业技术攻关、技术研发项目4项,专利5项。
四、资金使用情况
本项目建设总经费1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1万元,学校自筹投入资金19万元。其中专业设置12万元,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61万元,教学团队建设18万元,实习实训建设6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3万元。 资金使用情况表(见表2-3)。
表2-3 资金使用情况表
建设项目 |
资金预算及来源及预算 |
完成情况 |
预算经费(万元) |
实际投入(万元) |
|
专业设置 |
12 |
|
|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
61 |
61 |
100% |
教师队伍建设 |
18 |
15 |
83.3% |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
6 |
6 |
100%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3 |
|
|
合 计 |
100 |
|
82% |
五、问题与展望
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实践,虽然按要求完成了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但高职教育改革工作还是刚起步,在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突出的地方是: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课程改革还要全面推进,需进一步分清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的矛盾和课程分解与生产融入的矛盾。需要加强与汽车企业合作力度,需要加强项目经费落实和科学管理。
1.转变观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专业建设,所有的理念和具体实施都是一种创新,对我们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文件,把方向,听讲座,转观念,找方法。挖掘专业建设的真正内涵。还需要不断开拓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激发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并不断学习掌握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和课程开发的方法。
2.政府支持,行业依托是专业建设的保障
本项目从方案撰写、论证到逐步实施主要靠内蒙古教育厅、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呼和浩特职业院校的支持政策和资金保障。引入一批汽车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成为了项目建设团队中的一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强专业的职业化进程。
3.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老师上课是好手,但动手能力有待加强;有的具备了双师型的素质,但课程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就是要造就三个方面都要能干的师资队伍。加大汽车专业教师引进力度。特别是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引进,为继续推行校企合作有坚实的保证。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要站在一个系统的高度来探求人才培养的功能与定位。按课程特点来设置“前校后厂、学训交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度开展工学结合。我们将通过专业调研、毕业跟踪调查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实践不断改革,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走上成熟。特别近年来是行列中的职业技能要求变化太快,必须不断探寻新的职业技能要求。继续开展课程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资库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5.稳固校企合作关系,提升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需要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大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特别是加强和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机构的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及时获得最新的技术数据。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围绕企业需求,开发和收集企业需要的技术资料、经验和案例,扩大服务范围,尽可能多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为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
六、典型案例
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创新创业
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感受工匠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搭建竞技平台,通过体验技术比武,培育匠人之心。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我院2011届毕业生张明星同学,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张明星对汽车专业的相关课程非常着迷,在师傅和教师手把手、言传身教的教学过程中,让他近距离感受了工匠们对技术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参与技术改造创新的活动中,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改造实训用车整车电路,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圆满的完成任务,让他体会了创新的喜悦。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2011年,张明星凭着突出的专业成绩考入内蒙古工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本科学习。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在本科学习期间,学校在他假期和课余时间多次安排培训和实训指导工作以解决其生活困难。2014年9月,张明星怀着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拒绝了长城汽车、奇瑞等多家知名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学校任教。
回到学校后,他又一头扎进了实训车间,先后制作、改良了汽车整车电路实训考核系统,汽车转向、灯光、点火、仪表系统实训台等多个实训设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多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下,他个人带领学生多次在各种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在“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三等奖、团体三等奖;2015年,在“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和“内蒙古机电职业技能大赛” 中分获团体三等奖和全区第一名;同年,张明星在 “2015中国技能大赛——内蒙古职业技能竞赛”中击败全区各单位选派选手,获得汽修类比赛第一名。荣获“全区技术能手”、“全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和汽修技师资格证书。
张明星由一名学生的典范成长为一名青年教师中的精英,恰恰是学校开展工匠精神和创新教育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