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14]9号)和《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教政法 [2018]1号),更好地引领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满足日益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专门人才的需要,以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契机,探索建立我校现代学徒制,特制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现有基础
1.专业优势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于2003年在原呼和浩特教育学院生物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筹建。该专业的建立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形式的需求,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正式招生,通过十多年年的建设,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006年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8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内教高函[2008]号)。2010年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内教高函[2010]号)。201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
2.本专业现有基础
(1)师资力量雄厚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现有教师18名,其中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有13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2名(其中博士4名),占92%,;副高以上职称9人,占70%;专职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人,占61%,45岁以下教师10,占77%,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 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近三年专任教师主编、参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13本,其中主编、副主编5本。
(2)科研实力强
近三年,专业教师主持建设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普通科研项目1项,主持内蒙古自然基金2项。科研经费达累计达到200多万元,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
(3)“工学结合、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渐趋完善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化学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素质教育贯穿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训交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4)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初具规模
专业建设有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等5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室);建设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等基础实验室5个,试验田400亩,试验大棚5个。目前,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占地面积为2150㎡。
(5)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实习实训的内涵建设。配套了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方法;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实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小组,规划指导和落实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顶岗期间校企双方双重管理的运行机制,保证学生实习实训质量。
(6)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高
近年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向自治区食品、农林、医药等行业输送毕业生460余名,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群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大多数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3.合作单位情况
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是在政府加快向行业协会转移监管职能的大背景下,在内蒙占自区农牧业厅直接主管,具体指导,于2017年7月2日正式成立。
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是将全区广大蒙中药材和产销户团结在协会周围,向会员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把握市场导向,向会员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扩大会员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以达到药材产销优质、高、稳产、高效的目的。
目前,我区的中药材在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明显滑后与不足,在产业信息、服务体系、流通领域没有与国际、国内产业发达地区形成很好地对接,严重影响着内蒙古地区中药材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协会的作用是参与我区蒙中药材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倡诚信产销,规范化产销;开展政策、法规、法律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蒙中药材产销技术培训会;倡导会员积极参与帮扶危济困工作,组织会内外募捐救助;办会会刊及协会门户网站,承办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的事情。
为了顺应我区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促进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行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引领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就需要中药材种植产业专门人才。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1.建设总目标
为了顺应我区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促进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中药材种植行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引领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满足日益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专门人才的需要,以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契机,探索建立我校现代学徒制中“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徒制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教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实习专业对口率,切实提高学生岗位技能。
2.具体目标
(1)“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的建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工作。
(2)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联合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和权益保障等。
(3)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建立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方向)的“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
(4) 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自编教材。
(5)建设校企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互用的管理机制。坚持以教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6)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和学徒权益保障制度等。
三、进度安排
1.现在—2019.9
(1)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政行校企研五位一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建立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形成集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2)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
建立《中草药栽培技术学生一体化招生招工实施办法》,保障学生“学徒”与“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完成一体化招生招工实施办法;成立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完成第一批订单培养学生30人。
(3)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研讨会记录、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学生评价报告。
(4)完善双导师制,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
完成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和聘书。
(5)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确保所招收学徒的企业与学校签订《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协议》保障学徒制相关培养环节顺利实施,明确双方责任与权益;学生与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签署《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现代学徒制员工培养及就业协议》,确立学生“学徒”与“准员工”双重身份。
2. 2019.9—2020.9
(1)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完善校企“双主体”共育技术技能人才机制,实现合作招生、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弹性学制,对接企业生产周期;加强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企业文化交流,促进校企价值观对接。
(2)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
建立健全学院中草药栽培技术相关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保障教学管理顺利进行。学院完善中草药栽培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中草药栽培技术学徒制培养工作,并配备行业教师(师傅)团队,保障学徒制正常实施;订单培养学生40人。
(3)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开发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和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制定核心专业课程标准; 编写融入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自编教材。
(4)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
完成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材料;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学生实习实训报告。
(5)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创新《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完善《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学生企业学徒期间管理制度》。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学徒紧密结合,在企业学习时间不少于1.5学年;学生由学校、企业共同制定的考核体系进行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毕业设计办法,由师傅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健全《学生学徒期间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住宿、餐饮、作息和请假管理办法》、《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学徒期间工作安排与津贴补助管理办法》,保障学生在企业顺利完成学徒过程。
四、政策及条件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专门机构,工作领导由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等组成,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办公室具体实施试点工作。
2.加强政策激励。
制定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并通过相关企业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加大经费投入。
设置专项经费,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学徒培养,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助学金政策等用于试点工作。
4.创新工作机制。
以内蒙古蒙中药材种植协会为载体,建立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体制;以加强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行业专家、职教工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的新机制。
五、预期成果
1.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完善,建构起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凸现岗位能力、多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研究、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形成校内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机制,从而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改善行业人才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建立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双师素质、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3.实训条件得到大力改善
建成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仿真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生产性实训比例超过80%。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面向其他职业院校及社会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实现资源共享。
4.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托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实训条件,成为企业岗前培训的场所,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200人次以上;成为社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场所,共享性教学资源辐射相关的职业院校,带动同类专业共同提高。